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传统汉人社会探析:结构特征与地域性认同
内容简介
本书对传统汉人社会的结构特征、汉人社会家族的内涵和传统汉人社会家族的地域性特征进行了考察,着重考察了中国人特有的认同观念,所提出的学说有一定新颖之处。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特别感谢
自序
第一编 作为方法的家:民间概念、儒学传统与人类学研究
民间概念
福、禄、寿与汉族的民族性
一、福、禄、寿在史籍中的反映
二、福、禄、寿的内涵及民俗考察
三、福、禄、寿是汉族民族性的集中体现
借女生子
从非洲到东亚: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作为“社会传统”的亲属研究与结合“文化传统”的亲属研究
二、民俗生物学的亲属与社会学的亲属
三、中日亲属制度的关键词与血缘的重构
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的时空转换
一、中心与周边的话语表述
二、以宗族为中心的华南汉族社会结构的研究
三、华南的族群与互动
四、关于华人和东南亚社会的人类学研究
五、结语
家族伦理与延续的纵式社会:家族化公民社会的基础——人类学与儒家的对话
一、多学科视野下的文化与社会互动的延续
二、延续的纵式社会的基础:祖先崇拜与祖孙一体
三、延续的纵式社会与中国人的情感
四、纵式社会延续的宗教情结:作为民俗宗教的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
五、余论:社会延续还是社会继替
类别中的关系:家族化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从人类学看儒学与家族社会的互动
一、引文:重提“类别”与“关系”
二、类中有推,推中有礼
三、类以群为本推以家为轴
四、类中有序 序中有辈
五、类别还在延续 关系以“和”为贵
六、结语:未完成的叙说
第二编 家族文化的传统和延续
汉族传统社会结构与家族
一、传统汉人社会的结构特征
二、传统汉人社会家族的内涵
三、汉人社会家族的实态——阴界与阳界
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
一、分家:家庭的再生产
二、分家带来了产权流动
三、分中有继也有合
四、结语
祖荫下的社会认同:祖先的张力——流动的同姓集团与社会记忆
一、汉族传统社会的联宗与同姓
二、当代东南汉族社会的同姓结合
三、结语与讨论
文化的复制与生产:宗族的复兴与祭祀空间——以闽北樟湖镇的田野调查为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闽北的历史认识与人文环境
三、调查地樟湖镇的生态和人文社会背景
四、宗族的复兴与人群结合
五、宗族的根:祖先祭祀及其空间“场”
六、祖先崇拜与风水
七、宗族与民间信仰的复活
八、结语
第三编 社会的比较:家的社会结合与周边社会
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
一、比较方法与比较研究
二、古典社会学家的遗产:比较方法
三、从简单社会到复杂社会的比较研究
四、比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日本的家与社会结构
一、“家”、“亲戚”、“同族”的概念的异同
二、日本“家”的阶层性:武士与平民
三、日本的分家
四、日本的同族
五、家与社会的结合
社会结合的纽带——日本的神社与中国的庙
一、神社和庙的起源和类型
二、神社、家庙、祠堂与祖先祭祀
三、村社和村庙
四、结语:神社、庙和国家
汉文化影响下阳春排瑶的宗族家庭与宗教
一、汉文化包围中的麦姓排瑶
二、祭祀圈与共同体
三、麦姓排瑶宗族功能之演变
四、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之比较
五、家之基础——阳界与阴界
结语
农耕蒙古族的家观念与宗教祭祀——以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村的田野调查为中心
一、引文
二、历史背景——土默特蒙古族的文化变迁:游牧——农耕
三、社区结构与人文环境
四、居住格局与家族
五、家的根——祖先祭祀
六、宗教与民间信仰
七、结语
秘密社会与传统汉族社会结构
一、中国秘密社会形成透视
二、中国秘密社会的类型
三、中国秘密社会的特征
四、结语
第四编 从家族到全球
儒学与社会结构:东亚社会中的汉族与多民族社会中的汉族
永恒的家与多变的家园
从江村到全球——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述评
一、引言
二、以社会人类学的“社会结构”理论,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效地揭示了乡土中国的内在特点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
四、创造“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五、结语 来自于田野的知识
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
一、文化互动中的族群认同
二、文化的生产:族群认同与地方文化的张扬
三、跨国文化圈的认同——以华人为例
四、结语
大学改革与人类学通识教育
一、异文化的理解与他者的认识
二、科技与人文
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教育的力量
四、作为实践性学科的人类学
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未名社科菁华·人类学)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麻国庆。
得书感谢您对《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未名社科菁华·人类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