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青海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例,分析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情态及文化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作者及课题组成员长期的田野考察与思考,以青海省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个案,从饮食文化、后续产业发展、日常宗教生活、移民子女教育选择四个方面入手,以民族志的方法客观记录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生活情态,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问题作了辨析。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代序 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环境问题、西部边疆与生态移民

二 三江源区的生态移民工程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二 国内外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四节 田野考察和主要发现

一 课题组田野考察情况

二 田野调查的发现

第一章 从牧区到城郊:昆仑民族文化村生态移民的背景

第一节 异地安置:格尔木市的曲麻莱县藏民村

一 命名:从昆仑民族文化村到曲麻莱县藏民村

二 昆仑民族文化村简况

第二节 搬迁故事:从曲麻莱到格尔木

一 迁出地曲麻莱县概况

二 回望搬迁路

第二章 糌粑与方便面:饮食中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一个茄子与两次厨艺培训

一 炒不熟的茄子

二 被展示的“青椒土豆丝”

三 职业技术学校的专门培训

第二节 奶茶与糌粑VS速溶奶茶与方便面

一 奶茶与速溶奶茶

二 糌粑与方便面

第三节 两份食谱

一 多杰的食谱

二 德吉家的食谱

第三章 牧民、生态移民与农民工:转产牧民的多重身份

第一节 转产牧民的文化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

一 文化技能培训与后续产业发展

二 转产扶持项目与转产劳务输出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第二节 以牧转“农”:温室暖棚蔬菜种植的起落

一 集体兴建的两个温室暖棚

二 家庭院落里的蔬菜暖棚

第三节 以牧转工艺:从工厂到作坊的昆仑嘛呢石刻

一 嘛呢石可以当作旅游产品售卖吗

二 平措的两个嘛呢石刻工作台

第四章 神圣与世俗:城市郊区的日常宗教生活

第一节 在公开与隐秘之间:宗教生活的四个公共场所

一 转经房与经幡群:生态移民“安心”的地方

二 没有医疗设备的黄河源藏医院

三 没有展品的民间博物馆

四 男人们的煨桑台

第二节 在变与不变之间:顿珠一家的日常宗教生活

一 改建后的房屋格局

二 佛堂之外:随处可见宗教生活用品的世俗空间

三 佛堂之内:摆放有序的神圣世界

第五章 教育与出路:第二代生态移民的境遇

第一节 从插班入学到速成班:“大龄孩子”的求学路

一 插班入学:长江源民族学校的“超龄小学生”

二 速成班的女同学:现实与愿望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草原与牧区:适龄学生的家乡情结与未来憧憬

一 索南:用诗歌与图像反思移民生活

二 多杰:回不去的牧区与大学梦

三 德吉:立志成为一名舞蹈老师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付海鸿。

得书感谢您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再现与身份认同:以新时期以来的“蒙古历史叙事”为中心 电子书
新时期以来,“重述历史”是当代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同时出现的重要文学现象,其中又以“蒙古历史叙事”最为典型。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清水江研究丛书(第1辑)) 电子书
本书以乡村集市的建立为切入点,讨论小江地区的移民对区域社会的运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城市白领新移民研究(城市研究·新移民系列) 电子书
本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通过定量数据的分析,向读者呈现了城市白领在工作生活中极须解决的问题。
生态权研究 电子书
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关注生态权,用生态权的思想构筑或者修正法律制度,这也是本书主要的理论贡献。
社会的时间:形成、变迁与问题 电子书
本书认为时间是社会的产物,并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