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忆:镜头下的纳粹大屠杀记忆

为了忘却的记忆:镜头下的纳粹大屠杀记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入研究纳粹集中营照片的历史与记忆。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了二战后解放纳粹集中营时所拍摄照片的独特意义,详细论述了这些照片是如何成为人们记住纳粹大屠杀的基础的,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后续暴行的呈现与感知的。

本书的深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书中配有大量照片,可以说是部特定历史时代的新闻摄影史,一部纳粹集中营照片的编年史,也是一项关于集体记忆如何成型与变迁的富有开创意义的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芭比·翟利泽(Barbie Zelizer),宾夕法亚大学安纳伯传播学院雷蒙威廉斯教授,国际传播学会前会长。研究领域包括新闻学、集体记忆、新闻图像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理解媒介的威力

译者序

致谢

第1章 集体记忆、图像与战争暴行

一、 集体记忆的面貌

二、 集体记忆中的图像

三、 新闻图像作为记忆载体:真值与象征

四、 运用摄影见证战争暴行

五、 本书结构

第2章 解放之前:新闻业、摄影与早期暴行报道

一、 形式问题:记者与摄影师的对立遗产

(一)记者论摄影

(二)摄影师论新闻业

(三)战争竞技场

二、 形式问题:在新闻中运用图像

(一)给摄影图像添加文字说明

(二)为摄影图像署名

(三)对摄影图像的呈现

(四)摄影进入新闻业:错失机会

三、 内容问题:暴行描绘的文字与图像传统

四、 内容问题:解放前的暴行迹象

(一)暴行的言语迹象

(二)暴行的摄影迹象

第3章 以文字报道暴行

一、 报道马伊达内克:为记录难以置信之事的带妆彩排

(一)马伊达内克作为一种见证标准

(二)将马伊达内克形诸文字:见证者报道

(三)将马伊达内克形诸图像:照片作为暴行象征

二、 暴行文字:报道西线的集中营

(一)见证之内容:解放实录

(二)见证之形式:通过目击者报道具化暴行

(三)见证的重要性

(四)见证的局限性

第4章 以图像报道暴行

一、 暴行照片作为文献工具

(一)对暴行的拍摄

(二)暴行图像

(三)对暴行照片的评价

(四)对目击者报道的取代

二、 暴行照片作为象征

(一)构图实践:位置、数量、凝视

(二)呈现实践:文字说明、署名、版式

三、 图片杂志与解放者

四、 图像的胜利

第5章 为了记忆的忘却:摄影作为早期暴行记忆之背景

一、 记忆浪潮:暴行记忆的景象

(一)第一次记忆浪潮:摄影作为背景

(二)第二次记忆浪潮:集体失忆之背景

(三)记忆中的暴行图像

第6章 为了记住的记忆:摄影作为当代暴行记忆之图形

一、 第三次记忆浪潮:摄影作为图形

(一)对暴行的重新整合

(二)暴行照片的复兴:视觉记忆的中心性

(三)暴行记忆的增强

(四)暴行照片的复兴与额外的记忆能动者

第7章 为了忘却的记忆:当代的暴行剪贴簿

一、 媒介与暴行剪贴簿

(一)暴行的言语线索

(二)暴行的视觉线索

二、 现在中的过去:不断变迁的见证行动

三、 得到越多却看得越少:习惯化与暴行描绘

(一)技术习惯化:照片的真值在减弱

(二)政治习惯化:观看暴行的政治命令在减弱

(三)道德习惯化:观看暴行的道德需求在减弱

四、 记忆的背景:当代暴行中的纳粹大屠杀

(一)欧洲暴行:波斯尼亚的纳粹大屠杀

(二)非洲暴行:卢旺达与布隆迪的纳粹大屠杀

五、 透过相机之眼的记忆:由过去到未来

档案缩写

参考文献

索引

为了忘却的记忆:镜头下的纳粹大屠杀记忆是2022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美] 芭比·翟利泽。

得书感谢您对《为了忘却的记忆:镜头下的纳粹大屠杀记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重释蔡元培与北大:记忆史的视角 电子书
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呈现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的动态变化过程。
碧血山川:革命老区南安英都的红色记忆 电子书
本书共收录作者采写的红色记忆文章16篇,还收录了老同志的革命回忆诗文及五老人员全部名单及地方党史文献中关于英都老区的记载。内容包括:昔日烽火记忆、革命先辈遗文、英都五老芳名、南安党史文献。
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电子书
“中国”是不同区域“化学反应”的结果。
集美红色记忆:1921-1949 电子书
本书讲述了自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历史时期,发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的革命事迹。全书分为建党前后和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篇章,并在附录中对集美区的革命遗址和集美区党史重要人物做了介绍。
记忆与传承:消失于古村落记忆里的故事 电子书
小小一本书,带你踏上寻根之旅,走近那些渐行渐远的民居村落,走近那永不消逝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