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西方的书写: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与民族主义

面向西方的书写: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与民族主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探究近代华人英文著述的发展及民族主义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代中国历史演进为基本的时间线索,从整体上追溯近代华人英文著述的发展脉络。

作者在整理近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华人英文著述书目的前提下,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内集中出现的不同写作主题,以期呈现清末以来华人用英文进行写作及翻译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之大略面貌,并且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作家本人的身份及写作的具体语境,对不同时期内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著译文本进行个案分析,把握其中所包涵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呈现形式。

由此探讨这些作品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发见其间所折射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幽微曲折之处。

作者简介

作者李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英语双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硕博连读),博士期间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交流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外关系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言 近代中国人英文著述的历史考察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人英文书写之发轫——以《北华捷报》为中心

第一节 作为在华英人“喉舌”的《北华捷报》

第二节 从读者到作者:中国人与《北华捷报》

第三节 《北华捷报》上三场中西人士的争论

第四节 同西方汉学对话:辜鸿铭《北华捷报》上的两篇佚文

第二章 辩护与正名——晚清时期国人的英文撰述

第一节 为祖国发声:早期中国人的英文著述

第二节 代表清廷的声音:驻外使节的英文书写

第三节 海外华人论中国时局:林文庆的《中国内部之危机》

第三章 谋求国家平等——北洋政府时期国人的英文写作

第一节 北洋时期国人英文著述概况

第二节 从五四到五卅: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思潮的观察

第三节 知识专业化背景下的英文书写:条约问题研究

第四节 昔与今:国人英文著作对中国的历史“揭示”

第四章 民族自信力的显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的英文撰述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英文著述概览

第二节 书写“革命”:国民党左派汤良礼的英文写作

第三节 为民众发声:邵芾棠投书《字林西报》

第四节 走上西方讲坛:江亢虎的英文写作与文化传播

第五章 民族危机下的呼号——九一八事变后争取欧美支持的英文吁求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英文撰述及其民族主义内涵

第二节 东北问题专家徐淑希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英文书写

第三节 桂中枢《直言日本》:国内舆论界揭露日本侵华的英文名著

第四节 一场特殊的较量:孟治与河上清关于中日争端的论争

第六章 争取西援——七七事变后中国官方与民间的英文抗战宣传

第一节 为国民政府战时国际宣传服务的英文写作

第二节 从争取西援到谋求平等:全面抗战时期宋美龄的英文写作

第三节 中国知识分子在海外宣传抗战的英文写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中国人英文著述提要(以民族主义主题为中心)

后记

面向西方的书写: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与民族主义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珊。

得书感谢您对《面向西方的书写: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与民族主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电子书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被迫走出中世纪相对封闭、停滞的发展道路,被强行卷入国际体系之中,要认识这样一段变化快速和巨大、充满多面性和不平衡性的历史,需要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对话,也亟待引入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验证。本书充分发掘各类历史文献,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时刻,重新探讨梁启超、蔡元培等重要历史人物,史料丰赡,论证有力,叙事清晰,颇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情与世态。
科学与近代世界 电子书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哲学名著。
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电子书
地方近代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合集。
病入股肱:日本近代史上的天皇与军队 电子书
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股肱之臣”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本书是“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战争”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电子书
本成果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探求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