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全景式展示中国财政运行规律的书。
内容简介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平台,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重大。
本书深入分析中国财政的理论基础、运行规律与改革思路,试图构建一个崭新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实现“经济有效、社会有序、政治包容”。
作者简介
作者吕冰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1年“新世纪优秀人才”,2017年青年“长江学者”,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税务学会理事和学术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治理框架下中国财税体制研究”首席专家。围绕中国现代财政制度构建、央地关系改革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大量研究论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自序
第一章 财政的出发点:从公共产品到公共秩序
第一节 什么是财政?
一、理财之政:中国财政画像
二、经典财政理论中的财政本质
三、财政如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第二节 邦国大本:国家治理财政观
第三节 财政理论的新维度:公共秩序
一、公共秩序的定义及重要性
二、公共秩序是一种社会公共需要
三、秩序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第四节 公共秩序的内涵及演化途径
一、公共秩序的内涵
二、秩序演化的两种途径
第五节 市场经济发展对公共秩序的冲击
一、公共秩序被破坏的根源
二、财政理论从公共产品延伸到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章 “国家治理财政”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国家能力两大支柱及其与财政的关系
一、什么是国家能力?
二、国家能力支柱之一:市场增进能力
三、国家能力支柱之二:组织动员能力
第二节 现代财政制度的职能:保护、生产和分配
一、传统财政职能的局限与现代财政职能
二、实现现代财政职能的社会政策方向
三、现代财政理论与传统财政理论的研究范畴比较
第三节 国家治理体系:增进公共秩序
一、增进公共秩序的两个效果:活力与稳定
二、经济治理的目标:效率
三、社会治理的目标:秩序
四、政治治理的目标:包容
第四节 国家治理财政的框架
一、财政预算制度与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二、财政支出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三、财政收入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四、政府间财政关系对政治治理的影响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中国财政基本规律:制度精神的历史相续
第一节 中国财政制度的两个规定性
一、中国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对财政的规定性
二、中华文化对财政的规定性
第二节 财政汲取基本规律:税利并存
第三节 财政支出基本规律:安民为先
第四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基本规律:集分相制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方向:从经济到社会
第一节 财政制度如何增进公共秩序?
一、财政的社会秩序治理内容:保护、控制、平等和开放
二、财政的政治秩序治理内容:民主、法治、科学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制度的演变逻辑
一、嵌入企业:新中国成立至1993年的财政制度运行基础
二、嵌入经济:1994年至2012年的财政制度运行基础
三、嵌入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财政制度运行基础
第三节 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方向
一、财政预算制度建设:民主预算,透明高效
二、财政收入制度建设:法定统一,嵌入家庭
三、财政支出制度建设:社会参与,保护社会
四、政府间财政关系建设:寓活力于秩序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演变逻辑与改革方向:国家能力视角
第一节 央地关系治理的难题与财政的作用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国家能力的影响
一、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市场增进能力的影响
二、政府间财政关系对组织动员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演进与国家能力的提升
一、统收统支:以国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推动工业化
二、“分灶吃饭”:地方市场增进能力提高,中央控制能力下降
三、分税制:市场增进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并进
第四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方向
一、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国家能力的影响
二、匹配国家能力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方向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财政体制的作用与改革:发挥两个积极性
第一节 两个积极性的内涵
第二节 财政包干制下两个积极性的发挥
一、财政包干制改革的背景
二、财政包干制的变迁历程
三、财政包干制对中央和地方的激励
第三节 分税制下两个积极性的发挥
一、分税制的改革历程
二、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影响
第四节 地方积极性发挥的历史阶段论
第五节 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
一、事权与财政事权的内涵及分配规则
二、面临的问题
三、改革方向
第六节 结论
第七章 匹配国家治理结构的转移支付体系构建
第一节 “上下相维”的治理结构中的一对矛盾及转移支付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转移支付的规模和结构
二、国家能力与“上下相维”的治理结构
三、“上下相维”治理结构中的一对矛盾
四、“上下相维”治理结构中转移支付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在平衡中提高效率
一、一般理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效率损失
二、均衡性转移支付的作用:在平衡中寻求激励
第三节 专项转移支付:偏好错位下的积极均衡策略
第四节 对口支援和干部派遣:国家能力支持下的特殊转移支付
一、对口支援:中国特色的横向转移支付
二、干部派遣:以人为主的转移支付
第五节 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一、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上下相维”治理结构对转移支付的影响
三、改革方向:分类转移支付
第六节 结论
第八章 税收制度演变逻辑与改革方向:从嵌入经济到嵌入社会
第一节 税收制度的两个嵌入与两个匹配
第二节 1949—1978年税收制度特点:嵌入单位
一、国家发展目标与税源基础
二、税制改革:统一税政、简化税制
三、税制特点与改革效果
第三节 1978—2013年税收制度特点:嵌入企业
一、国家发展目标与税源基础
二、税制改革:调动企业积极性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
三、税制特点与改革效果
第四节 2013年后的税制改革:迈向嵌入社会
一、国家发展目标与税源基础
二、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当前税制结构的问题
四、未来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
第五节 结论
第九章 税制结构的重构:从国民收入循环出发
第一节 传统税制结构划分方法的弊端
一、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分类
二、商品服务税、所得税与财产税的分类
三、资本、劳动和消费的分类
第二节 按国民收入循环划分税收结构
一、国民收入循环过程
二、按国民收入循环划分税制结构
第三节 关于税制结构的四个命题
第四节 税制结构与税收原则的关系
一、税制结构与公平原则的关系
二、税制结构与效率原则的关系
第五节 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第六节 结论
第十章 地方税系的建设原则与方向
第一节 建设地方税系的理论与实践
一、建设地方税系的理论
二、建设地方税系的实践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划分整体原则
一、经济效率原则
二、受益性原则
三、有效激励原则
第三节 当前地方税建设应以受益性原则为导向
一、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二、符合经济发展的阶段化要求
三、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水平提高
四、有助于缩小地区财力差距
第四节 税种性质与对应政府层级分析
一、增值税
二、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
四、房地产税
五、选择性消费税
六、一般性消费税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一章 匹配两个积极性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
第一节 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困境
一、分税制设计应匹配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发挥方向
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三、分税制改革困境
第二节 开征零售税并作为地方税
一、零售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理论依据
二、开征零售税方案
三、开征零售税的预期效果
四、开征零售税的相关征管问题
第三节 以消费地原则进行增值税分享改革
一、增值税分配的国际经验及改革思路
二、我国增值税改革的三种方案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改革:重视收入功能、发挥精准调节功能
一、功能定位:重视收入功能、发挥精准调节功能
二、发挥个人所得税精准调节功能的改革措施
第五节 开征房地产税并作为中央税
一、房地产税功能的“三不能”
二、房地产税优惠的“三不可”
三、房地产税两步改革设计
第六节 结论
第十二章 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破局之策:试点改革
第一节 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什么要试点?
第二节 试点财政改革的要点
一、顶层设计与试点互补促进
二、满足试点改革的三个适用条件
第三节 试点策略:推动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
一、税收分享体系改革试点
二、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改革试点
三、分类转移支付改革试点
四、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试点
五、横向政府间事权合作改革试点
六、跨年度预算平衡与中期预算规划改革试点
七、预算透明公开改革试点
八、地方债改革试点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走向现代财政:“国家治理财政”视角是202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吕冰洋。
得书感谢您对《走向现代财政:“国家治理财政”视角》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