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网络育人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果,提出“网络新青年”概念,强调网络育人与创新人才培养。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网络育人事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书根据这些阶段性成果,提出“网络新青年”的概念,将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作为网络育人事业的路径与方向,作为网络时代下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观着力点。 具体而言,本书针对近年来网络社会中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现象进行了观察与反思,对北京大学所开展的各项“互联网+教育”活动及网络素养教育工作进行了梳理总结,进而系统论述了网络新青年培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方法与意义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网络化时代大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序二 提升新时代青年问题认识水平,增强辅导员解决问题工作能力——关于《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感想

前言

绪论在实践中发展和应用全环境育人理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特征,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本性特征,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青年自主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复杂性特征,要整合各方资源、协调线上线下形成合力

第一章网络社会热观察与青年教育冷思考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发展嬗变与青年思想教育的机遇挑战

一、网络社会发展概述与辩证透析

二、网络社会与高校青年的主体特性和成长困局

三、网络社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挑战

第二节 移动APP的应用发展与青年成长教育的变革

一、移动APP的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二、移动APP的发展趋势展望

三、移动APP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移动APP发展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启示

第三节 在线教育的发展与青年思想教育的变革——以MOOC为例

一、在线教育的发展史——从OER到MOOC

二、MOOC对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对MOOC的反思与展望

四、MOOC对高校青年思想教育事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第四节 互联网社区的形态嬗变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思考

一、互联网社区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二、互联网社区发展前景展望

三、互联网社区对社会及教育领域的多元影响

四、互联网社区对青年学生教育的启示

第五节 大数据技术的展望评述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思考

一、大数据的概念

二、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前景

三、大数据在高校育人领域的发展展望与思考

第六节 网络众筹共享的发展与高校育人工作变革思考

一、网络众筹与共享经济的概念辨析与发展概述

二、网络众筹与共享对经济社会的多元影响

三、网络众筹与共享现象对高校育人事业的影响

四、网络众筹与共享思维对高校育人工作者的启示

第七节 弹幕视频直播的发展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变革思考

一、弹幕视频直播的概念与实质

二、弹幕视频直播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弹幕视频直播对社会的多维影响

四、全环境育人理念下弹幕视频直播对育人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第八节 “内容付费”的本质探析与教育启示

一、“内容付费”的概念与起源

二、“内容付费”的成因与本质分析

三、“内容付费”的评价与反思

四、“内容付费”带来的教育启示

第九节 青年网络亚文化分析述评与高校育人事业的思考

一、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含义

二、对青年网络亚文化发展的解读

三、青年网络亚文化对高校育人事业的复杂影响

四、青年网络亚文化对高校育人事业发展的多维启示

第十节 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变革——兼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年主体性问题

一、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与青年主体性的成长

二、青年网络语言的时代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调节

三、青年网络语言的主体性与全环境育人理念的可能性、可行性

第十一节 “丧文化”现象的剖析反思与教育启示

一、“丧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文化内涵

二、“丧文化”起源分析

三、“丧文化”的实质与影响

四、对青年教育的启示

第十二节 高校“微思想政治”的优势及其作用发挥路径探析

一、“微思想政治”概念探析

二、“微思想政治”的优势

三、“微思想政治”的实践路径

第二章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第一节 全环境育人、青年主体性与网络新青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关联

一、全环境育人理念阐释

二、青年主体性的启示与规律

三、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阶段探索的经验梳理

四、全环境育人、青年主体性与网络新青年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关联

五、网络新青年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网络新青年的时代意蕴与教育内涵

一、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二、网络新青年的时代特质

三、教育的内涵与启示

四、网络新青年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网络新青年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坚守

一、网络新青年的文化传承

二、网络新青年的精神坚守

三、对网络新青年培育工作的启示

第四节 网络新青年的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

一、网络新青年的全球视野

二、网络新青年的中国特色

三、教育内涵与启示

第五节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一、网络新青年的概念内涵

二、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三、以网络新青年培育为着力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第三章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青年阅读能力提升与教育引导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新青年·享阅读”项目为例

一、网络时代青年阅读行为的变化

二、青年阅读教育的创新尝试与思考——以“新青年·享阅读”项目为例

三、新形势下开展青年阅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启示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青年的话语表达与培养引导的实践与思考

一、青年话语表达特点的变化和影响

二、青年话语表达特点的变化对育人工作变革的要求

三、提升青年话语表达能力,引导青年话语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青年逻辑分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对培养逻辑分析能力的要求

二、网络信息素养的四个基本领域

三、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理念和基本方向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青年批判转化能力的现象与本质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本质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批判转化能力的内涵与表现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批判转化能力的培养探索

第五节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概念内涵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一致性

四、创新人才培养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第四章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青年培养

第一节 从网络文明观到网络教育观到网络人生观——北京大学青年网络育人事业探索的逻辑进程与实践历程

一、青年网络文明观、教育观、人生观的概念内涵

二、发展历程与价值指向

三、实践要求和践行路径

第二节 把握新时代,明确新使命,锻造新能力,培育新青年——关于“网络青年观”的内在结构与体系意义

一、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新能力的逻辑结构和历史内涵

二、以“创新·责任·共享”为核心的网络青年观

三、网络青年观的理论意义、实践意蕴与哲学依归

第三节 青年学生网络成长发展研究——以北京大学本科生为例

一、青年学生的用网行为

二、青年学生的网络化及影响

三、个体成长与网络发展

四、研究结论及教育启示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素养及教育内涵新解读

一、网络信息素养问题的提出

二、新解读:“网络信息素养”的四个层次

三、“网络信息素养”四层结构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路径

第五节 北京大学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网络素养教育的现实背景与时代紧迫性

二、北京大学网络素养课程的实践情况

三、网络素养课程的建设经验

四、网络素养课程与网络新青年的培育探索

第六节 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二、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意义

三、北京大学开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思路与实践

四、对网络安全和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工作的思考

第七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的本质关联——从网络新青年培养的视角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目标指向

二、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与现实进程

三、网络素养教育的育人导向

第五章“互联网+教育”的热实践与冷思考

第一节 法“奇技”与道“中庸”——关于“互联网+青年教育”的热实践与冷思考

一、“互联网+”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二、技术创新与青年主体性的统一与张力

三、法“奇技”、道“中庸”与青年教育的辩证发展

第二节 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枢纽功能

一、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背景与起源

二、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网络文化育人本质

三、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创新实践探索

第三节 未名BBS与PKU Helper的平台作用

一、未名BBS与PKU Helper的传承与更新

二、未名BBS与PKU Helper管理建设的思路与成果

三、未名BBS与PKU Helper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平台作用

第四节 “网络+直播+育人”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思考

一、网络直播行业概况

二、对“网络+直播+育人”的实践观察——以“北大2016迎新直播”活动为例

三、对网络直播热现象的本质追问

四、对“网络+直播+育人”的问题评析与工作建议

五、“网络+直播+育人”的实践检验与追问——以“北大2016社团招新直播”为例

第五节 PKU Runner的孵化实践

一、PKU Runner的建设起源

二、PKU Runner的实践过程

三、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孵化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节 北京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节、文化日的品牌功能

一、网络文化节、文化日的缘起

二、网络文化节、文化日的思路与实践

三、网络文化节、文化日的功能与效果

四、网络文化节、文化日的工作要求

第六章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一节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从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视角

一、新时代的教育解读和校园解读

二、网络育人的校园视野和文化范畴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第二节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从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的视角

一、新时代与新青年:圆梦新一代

二、互联网与新青年:网络原住民

三、创新人才培养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青年

参考文献

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蒋广学著。

得书感谢您对《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与探索 电子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已成为当代高校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时代任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与探索》围绕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即通过“社会学习”以实践育人、通过“服务学习”以服务育人,深入探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问题。书中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能力分级培养(I) 电子书
为应对当前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过程,突破传统以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提炼总结网络空间安全实践知识和技能,采取分级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并以实战通关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构建分级通关式综合实践培养课程体系。该体系根据不同级别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基础,按“感知能力”“分析能力”“系统能力”“创新能力”4个方面分为四级,本书为第一级培养方案提供教学素材。本书的读者对象为高校网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能力分级培养(II) 电子书
本书基于网络空间安全实践能力分级培养教学体系中的第二级教学计划编制,旨在为教学过程提供素材。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讲解,意在培养读者的动手能力,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增强社会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态势感知及攻防对抗能力。本书分为网络安全技术篇、Web应用安全篇和密码技术篇,包括网络安全工具介绍,计算机网络数据嗅探和欺骗技术,典型的协议安全问题及攻击技术,Web应用中的典型安全问题及攻防方法,古典密码、序列密码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能力分级培养(IV) 电子书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分级通关课程建设了一系列的教材,第四级课程教材面向已经学过个一至三级课程教材、具备相应专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以网络空间安全综合性攻防实践为主,让学生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安全攻防体系有系统的认知及全面了解。从渗透攻击的角度而言,教材按照渗透攻击流程,介绍渗透测试方法和典型的渗透测试工具;从安全防护的角度而言,参照等保2.0的通用技术要求,贴近实际应用需求,设计并实现信息安全防护方案,锻炼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能力分级培养(III) 电子书
本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对抗实战能力,是分级通关式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本书采用基础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涉及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1、2章介绍软件逆向分析基础相关知识;第3、4章阐述了内核程序常见漏洞分析方法:第5、6章介绍了漏洞修复和补丁的相关知识;第7、8章阐述了物联网设备固件漏洞分析方法。本书可作为网络空间安全及相关学科的教材,也适合从事密码学、信息安全、计算机等学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