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学术与话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研究(1919-1949)

学科、学术与话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研究(1919-1949)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学术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主要历程、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过程中学术话语权争夺、中国共产党推动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体系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和由此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等诸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与整理,深入挖掘该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初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珍贵历史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王海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党史党建领域教学与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一、 国内外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界述及的主要论题

(三)国外学者相关问题研究

二、 研究的深入拓展与研究价值

(一)已有相关成果的评析

(二)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 研究的总体问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总体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主要内容

四、 重要概念界定

(一)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二)中国本土化哲学社会科学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群体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

五、 总体研究框架、子课题构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一)总体研究框架

(二)子课题构成

(三)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子课题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六、 研究预期目标

(一)学术思想理论

(二)学科建设发展

(三)资料文献利用

(四)服务决策参考

七、 总体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

(一)总体研究思路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路径

(四)研究思路的学理依据、科学性和可行性

八、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九、 拟解决关键性问题和重难点问题

(一)拟解决关键性问题

(二)拟解决重点问题

(三)拟解决难点问题

十、 创新之处

(一)问题选择方面

(二)学术观点方面

(三)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方面

(四)文献资料方面

(五)话语体系方面

十一、 基本文献资料的总体分析

(一)国内基本文献资料总体分析与代表性文献资料

(二)国外基本文献资料总体分析与代表性文献资料

(三)重要文献选择依据、获取途径和利用方式

十二、 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方案

(一)已出版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原始档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逻辑语境

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要方法论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二)“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同一性

二、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重要“智囊”和建构者作用

(一)“西风东渐”视域下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引介

(二) 20世纪初期留学生群体

(三)左翼知识分子群体

(四)延安知识分子群体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呼唤

(一)在20世纪初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探索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

(三)从全民族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学习社会科学理论,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水平

四、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科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方针政策

(二)党的领导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与指导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学术阵地

一、 中国共产党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政策与出版管理机构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机构的起步与探索

(二)中央苏区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机构的初步完善

(三)延安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机构的成熟与健全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机构

(一)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机构的起步(1919—1927)

(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机构的初步发展(1927—1937)

(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机构的基本成熟(1937—194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

(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初创阶段(1919—1927)

(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发展阶段(1927—1937)

(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初步成熟阶段(1937—1949)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报刊

(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报刊初创阶段(1919—1927)

(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报刊发展阶段(1927—1937)

(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报刊初步成熟阶段(1937—1949)

五、 学术平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及其体系建构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大众化普及,提高了广大民众政治觉悟与革命意识

(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学理性研究和运用

(三)为创立马克思主义新兴哲学社会科学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四)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提供宝贵养料和丰富素材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

一、 早期探索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19—192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初步探索

二、 成长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27—1937)

(一)“社会科学”概念的引入语境

(二)唯物史观与“新社会科学”

(三)同反动思潮展开论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阵地

(四)新启蒙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

三、 初步建构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37—1949)

(一)众多哲学社会科学著名学者齐聚延安

(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理论证

(三)学术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与学术争辩

一、 “中西之争”: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与学术话语权的转移

(一)近代中国文化的“新陈代谢”

(二)“主义时代”的来临

二、 “学术之争”:学术论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化转型

(一)东西文化论战

(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三)社会史论战:新史学的中国本土化

(四)“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近代中国学界对现代化的思考

三、 “话语之争”:国共两党学术话语权争辩

(一)五四前后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的三次论战

(二)国共两党三民主义论战与学术话语权建构

(三)“主义时代”国共两党的哲学话语权博弈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发行与国共两党博弈

一、 建立和完善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审查系统

(一)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二)新闻监管机构

二、 制定与颁布严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审查法规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审查法规的制定与颁布

(二)全民族抗战时期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审查法规的制定与颁布

三、 国民党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严酷审查与查禁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对进步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严酷审查

(二)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党对进步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严酷审查

(三)被查禁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和其他革命进步书刊种类

四、 中共领导反查禁斗争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在报刊发表文章,抨击查禁,呼吁言论自由

(二)充分依靠党领导下的出版发行阵地

(三)努力扩大文化统一战线队伍

(四)灵活运用各种隐蔽手段

五、 中共领导反查禁斗争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择性编译与传播阶段(1899—1919)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初步编译与传播阶段(1919—1927)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曲折编译与传播阶段(1927—1937)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编译与传播阶段(1937—1945)

(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编译与传播阶段(1946—1949)

二、 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与初步运用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和通俗化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入发展

三、 历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指导与遵循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运用唯物史观对古代史和近代史研究的深入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基本形成

四、 政治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初创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深化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初步确立

五、 经济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发展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形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

六、 教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初步运用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丰富和深化

七、 社会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开启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丰富和深化

八、 新闻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初步探索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初步形成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九、 法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开创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十、 文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1919—1927):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开创

(二)成长发展阶段(1927—1937):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初步建构阶段(1937—1949):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丰富与深化

第七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经验启迪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教育

(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四)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术本土化

二、 坚持党的领导

三、 坚持人民至上

(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的人民立场

(二)以民族复兴为价值关怀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四、 重视理论人才队伍建设

(一)重视理论人才队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充分尊重和发挥理论人才队伍的首创精神

(三)重视理论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与专业化的理论人才队伍

五、 积极参与学术论争

六、 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学术研究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针政策部分文献统计表(1919—1949)

附录2 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1923年10月)

附录3 原延安中央研究院各研究室的计划

附录4 以《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为中心的“东西文化论战”文献资料统计

附录5 “科学与玄学论战”文献资料

附录6 “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论战文献资料

附录7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宣传品审查条例(1929年)

附录8 国民党修正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1938年7月21日)

附录9 修正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1940年9月6日)

附录10 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文献资料部分统计(1919—1949)

人物索引

后记

学科、学术与话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研究(1919-1949)是202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海军。

得书感谢您对《学科、学术与话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研究(1919-194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当代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下) 电子书
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
科琴分析哲学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是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加文·科琴分析哲学思想的介绍。加文·科琴试图把英国分析哲学的传统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相结合,从分析主义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科学理论、革命策略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整体论的实践哲学思想,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论的基本特征,最终形成了一种极具英国特色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技术哲学思
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度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立足中国场域,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开创了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到哲学、宗教、诗文化等意识形态实例的意义分析。文化世界哲学就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工作世界文化哲学
吉登斯社会哲学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主要是对英国新左派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哲学思想的解读。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社会哲学思想的梳理,结合当代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以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极权主义的现代化政治和现代性的民主制度的批判为切入点,试图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联起来,形成了一种总体化的社会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4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