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的“中国奇迹”与“中国智慧”

反贫困的“中国奇迹”与“中国智慧”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了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

内容简介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高增长可以自动消减贫困,依靠高增长的“涓滴效应”可以使低收入者共享高增长的成果。孙咏梅老师在大量实地考察调研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西方学者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尽管理论上讲,高速经济增长具有减贫效应,但高速度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自动消减贫困,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等方式推进“利贫式经济增长”,变高速度增长为高质量增长,才能从根本上消减贫困。

本书向你展现了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下降了,但是我国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中国方案,开创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新局面。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上篇 中国反贫困进程与“中国奇迹”

第一章 高速经济增长为中国反贫困创造了财富基础

一、中国的减贫优势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减贫成效

二、高速经济增长对减贫的拉动效应

三、经济增长政策拉动作用对减贫的贡献:以中国农村为例

第二章 以反贫困消除不平等障碍:理论思辨与现实

一、对收入不平等产生机理及影响的几种理论思辨

二、我国经济增长中不平等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章 中国减贫动力机制:由量变向质变的跨越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轨迹

二、经济增长速度评价:若干典型国家的对比分析

三、中国经济增长内在质量的比较分析与评价

中篇 中国反贫困成就与“中国实践”

第四章 中国反贫困进程中的理论探索与创新

一、贫困理论研究中的研究脉络及其演变

二、经济增长与反贫困:几种当代经济理论的比较分析

三、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倒U形假说

四、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减少:一个统一分析框架

第五章 中国扶贫思想的成熟与反贫困道路的探索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流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根基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精髓:精准扶贫的逻辑与内涵

四、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收官阶段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 大规模城镇化实践为摆脱贫困带来了契机

一、我国城镇化特点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贫困分析

二、农民工贫困与城市新增贫困——多维贫困的测度

三、城镇化中的贫困:对几种城镇化模式的反思

四、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贫困的影响

下篇 利贫式增长:打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钥匙

第七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利贫性分析

一、利贫式经济增长理念的提出及测度标准

二、对我国经济增长利贫性的测度

三、我国经济增长的利贫性弱化的原因:基于经济结构角度

第八章 利贫式经济增长是通往小康社会之路

一、利贫式增长:打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钥匙

二、社会主义国家反贫困的利贫性制度优势

第九章 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世界性贫困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攻克的难题

二、中国巨大的减贫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势”

三、破解反贫困的“伊斯特利悲剧”:“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中国反贫困探索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反贫困的“中国奇迹”与“中国智慧”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咏梅。

得书感谢您对《反贫困的“中国奇迹”与“中国智慧”》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贫困人群的社工服务:“大爱之行”项目研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实务系列) 电子书
本书是“大爱之行--全国贫困人群社工服务及能力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并重。
智慧养老探索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共由十章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智慧养老的概念、国内外常见模式、发展历程、利弊和意义;第二、三章详细论述了基于居家和养老院两种主流养老模式的智慧养老的基础条件、服务对象与内容;第四章从智慧养老服务系统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和通信支撑系统建设这三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搭建的基本情况;第五、六章从智慧养老管理的角度,分别介绍了智慧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的运维以及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对老人隐私安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 电子书
本书全面梳理了全球治理的理论框架和历史沿革,并重点论述中国在经济、金融、货币、能源、气候变化、粮食、发展援助机制、网络空间安全、应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12个领域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作用与贡献,然后进一步提出增强中国作用与贡献的途径和建议。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