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西北哲学论丛》:西北大学哲学学院主编,涵盖哲学论文,每年出版一集。
内容简介
《西北哲学论丛》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主编的系列论文集,收录西北大学哲学学科教师的年度学术论文,论文主题涵盖哲学一级学科的所有内容。本论文集每年出版一集,当年的论文专栏根据收到的论文加以编排。论文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阐述有理有据,均未曾发表,字数在6000字以上,10000字以下,质量特别优秀者可不受字数限制。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总序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人的生存与宗教崇拜
一 自然生存状态下的自然力崇拜
二 社会共同体中的人的崇拜
三 人的终极追求与终极存在者的崇拜
论融会马克思主义和儒学
一 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 内在基础
三 学术渊源
四 时代特征和理论特征
“中”之自然存在论意蕴
一 “中”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二 “中”之自然存在论内涵
三 “中”之辩证特性
四 结语
马克思的生产现象学初探
导言 马克思哲学与现象学之缘
一 马克思生产现象学的论证前提
二 生产现象学视域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三 生产现象学视域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现代生活世界的形塑
结语:马克思生产现象学的实践哲学效应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内在贯通
一 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
二 改变世界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归宿
三 马克思哲学中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内在贯通的独特性
中国哲学
从《周易》旧实学到中国新实学
一
二
三
王阳明的良知论和知识分子的道德问题
引言
一 文质思辨的新维度:文籍对道德精神的遮蔽
二 良知和知识分子的道德问题
三 良知和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
在德行诠释学与关学之间
一 什么是“德行诠释学”?
二 关学所具有的“德行”特征
三 关学史建构中的德行指向
四 德行诠释学的走向展望
试析汉代儒学的基本特征
“舍空而合神”与“坐忘而体道”:埃克哈特与庄子之会通
一 “神,我是所是”与“道,自本自根”:对最高本原的究索
二 “脱舍”与“无我”:否定式的修行理路
三 默观与体悟:扬弃语言的运思方式
四 出与归的辩证:存有的运行理路
五 “归一”与“守一”:人之生命理想追求
六 结语
“中国哲学诠释学五层次理论”论纲
一
二
“理”在什么意义上先于“气”?
引言
一 冯友兰的逻辑在先说
二 略论朱熹的理气先后论
三 唐君毅对形而上在先的论证
结语
外国哲学
四十年来国内分析哲学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一 分析哲学对重建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
二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分析哲学演进的三个阶段
三 分析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四 分析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五重否定
一 发生学观点的批判哲学对思辨哲学的否定
二 人本学和自然学对神学的否定
三 经验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否定
四 人的自然本质对人的精神本质的否定
五 自然科学对哲学的否定
爱欲与德性
一 爱欲与勇气:斐德若讲辞
二 爱欲与道德:泡赛尼阿斯讲辞
三 结语:爱欲与自我认识
日常生活中的建构性
一 “日常生活”的分裂与对峙
二 批判理论视角下的日常生活
三 异化与建构性
四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五 建构性、异化与日常生活
六 结语
黑格尔的历史观念及其在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那里的变化
一 历史目的在19世纪的实现
二 历史目的的实现被无限地推后
三 反对宏大的历史目的
四 总结
宗教学
当代中国居士佛教的使命与挑战
一 当代中国大陆佛教的处境
二 当代中国大陆居士佛教的使命
三 当代中国大陆居士佛教所面临的挑战
密宗祖师对文殊信仰的推动
略谈弥陀净土信仰的历史形态与现实意义
一 从印度到汉地:弥陀净土信仰的历史传播
二 从慧远到善导:净土宗的立宗进程
三 从佛国净土到人间净土:净土信仰形态的演变
四 从宗教信仰到精神家园:弥陀净土信仰的现实意义
般若学与玄学的合流对僧诗创作的影响
一 般若学与玄学的合流
二 早期僧人诗歌创作的特点
三 结语
10—13世纪的宗教思想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
一 独立宗教思想体系是各民族巩固政权的文化保障
二 宗教思想文化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文明进步
三 10—13世纪中国北方民族宗教思想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彝族与道教关系的思想文化意义
一 彝族与道教之关系概说
二 从思想文化史看彝族与道教之关系
结语
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精神的诠释
一 圆融无碍:华严宗哲学精神
二 广大和谐:方东美哲学精神
三 交相互摄: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精神的重构
四 结语
后记
西北哲学论丛.第一辑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学广。
得书感谢您对《西北哲学论丛.第一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