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

“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重读《中庸》解读"天命"与"诚"两大观念

内容简介

本书从研究今本《中庸》的文本问题开始。此一工作构成本书对《中庸》的重读的一部分。借助这一重新划分和编排,本书的有限目标是尝试重阅今本《中庸》中已经被我们题为《论诚》或《天命》的那一部分(由于《哀公问政》篇中亦出现诚这一主题,所以我们在论述中也会涉及这一文本)。为了能够真正接近《中庸》所蕴含的巨大思想之谜,我们的阅读主要将仅围绕着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看来也许是最重要的--观念展开。其一是“天命之谓性”,另一是“诚”。基于以上选择,本书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分析“命”这一概念的意义结构开始来重读“天命之谓性”。下篇则从分析“诚”这一概念的意义结构开始来重读今本《中庸》中对诚的系统论述。

作者简介

作者伍晓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博士,现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语言暨文化研究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传统及比较哲学。中文近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致谢

写在前面

序论: 重读《中庸》

今本《中庸》的文本问题

本书的基本任务和结构

上篇 “天命:之谓性!”

1 “命”之意义的结构分析

2 “性”

3 “天”之意义与“天命”之内容

4 本篇总结

下篇 “诚之者,人之道也”

1 诚之意义的结构分析

2 “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3 人是可能和能力

4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5 “成物,知/智也”

6 “不诚无物”?

7 “至诚”不诚

8 “至诚无息”:时间,空间,超越,“本体”

书后之言

1 天与人

2 命与时间

参考书目

“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伍晓明。

得书感谢您对《“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学·中庸·孝经·现代汉英双语全译本 电子书
《大学》《中庸》《孝经》均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原作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养自身是根本,是治国治人的前提。《大学》提出了儒家伦理思想之一的“絮矩之道”。《中庸》提出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做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超出了一定的度,就违
影视拉片实训教程 电子书
本书分为“经典年代”和“多元格局”两个部分,上编的“经典年代”重温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篇,下编的“多元格局”剖析当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像作品,并适当地突出亚洲电影创作。
广州“纪录片之城”建设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管理学、传播学、品牌学相关理论,构建了广州“纪录片之城”评价体系,全面地分析了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的优劣势、国内纪录片发展环境与现状;探讨了西方发达国家纪录片、三大国际电影城和国际纪录片节发展状况及其对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的启示;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重点、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等方面明确了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的发展思路;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广州建设“纪录片之城”的发展策略。
纪录片创作教程(第2版) 电子书
本书分为理论基础篇、实践应用篇和案例分析篇三部分,内容包括:纪录片范畴与功能、纪录片历史与现状、纪录片选题与策划、纪录片拍摄与采访、西方纪录片案例分析、中国纪录片案例分析等。
名家读新诗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冯至、艾青、穆旦、北岛、顾城、桑克、朱朱等现代诗人的诗作及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