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中国通史教材,一部有机的、系统的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选读》为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中国通史教材。全书以史学元典为丰体,从大量文献中精选关键部分,整合为一部有机的、系统的中国通史。“讲述史前至最近民族政治社会经济变迁之人势,兼及宗教与思想之发展。”作者在每章每节之前,撰有简明提纲,论断清晰,描述了中国历史变迁的关节之处,以作为读者阅读文献的提示。
作者简介
作者雷海宗,扬名中外的史学大家,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以博闻强记、史学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专设条目。雷海宗提倡兼顾考证和综合,是“战国策派”、“清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其主要著作有《国史纲要》《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回忆与评论
第一章 地理与史前时代
一 地 理
第一节 《周礼·夏官司马》
二 史前时代——石器时代
第二节 《诗·大雅·生民》
三 史前时代——金石并用期
第三节 《诗·商颂·长发》
四 史前时代——宗教
第四节 《国语·楚语下》
第五节 《山海经·大荒北经》
第六节 《山海经·海内经》
五 史前时代——文化程度之不齐
第七节 《左传》襄公十四年戎子驹支语
第二章 殷商政治与文化(公元前1300—前1027年)
第八节 《史记》卷三《殷本纪》
第九节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叙
第一〇节 徐协贞《殷契通释》序
第三章 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公元前1027—前771年)
一 封建政治
第一一节 《周礼·春官宗伯》
第一二节 《荀子·王制篇》
第一三节 《国语·周语中》
第一四节 《周礼·地官司徒》
第一五节 《逸周书·作雒解》
第一六节 《尚书·康王之诰》
第一七节 《诗·大雅·板》
第一八节 《国语·鲁语上》
第一九节 《诗·鲁颂·宫》
第二〇节 《周礼·秋官司寇》
二 贵族生活
第二一节 《礼记·明堂位》
第二二节 《礼记·燕义》
第二三节 《诗·秦风·无衣》
第二四节 《诗·小雅·吉日》
第二五节 《诗·秦风·驷》
第二六节 《礼记·射义》
第二七节 《礼记·燕义》
第二八节 《诗·小雅·宾之初筵》
第二九节 《诗·周南·关雎》
第三〇节 《诗·召南·野有死麕》
第三一节 《诗·鄘风·桑中》
第三二节 《诗·郑风·溱洧》
第三三节 《诗·王风·黍离》
第三四节 《诗·小雅·正月》
第三五节 《诗·小雅·十月之交》
第三六节 《诗·小雅·雨无正》
三 封建社会——庶民
第三七节 《国语·周语上》虢文公语
第三八节 《周礼·地官司徒》
第三九节 《诗·小雅·信南山》
第四〇节 《诗·小雅·甫田》
第四一节 《诗·小雅·大田》
第四二节 《周礼·地官司徒》
第四三节 《考工记》序
第四四节 《诗·豳风·七月》
第四五节 《周礼·地官司徒》
四 封建社会——士族
第四六节 《国语·晋语四》
第四七节 《左传》隐公八年
第四八节 《礼记·昏义》
第四九节 《礼记·内则》
第五〇节 《礼记·内则》
第五一节 《诗·小雅·斯干》
第五二节 《礼记·内则》
第五三节 《礼记·内则》
第五四节 《仪礼·士冠礼》
第五五节 《礼记·内则》
第五六节 《礼记·内则》
第五七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狐突语
第五八节 《礼记·丧大记》
第四章 成周封建帝国之极盛(公元前1027—前900年)
第五九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第六〇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第六一节 《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
第六二节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语
第六三节 《荀子·儒效篇》
第六四节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
第六五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第六六节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侯书
第六七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第五章 成周宗教
一 宇宙观与神祇神话
第六八节 《楚辞·天问篇》
第六九节 《周礼·春官宗伯》
第七〇节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第七一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语
第七二节 《礼记·祭法》
第七三节 王充《论衡·祭意篇》
第七四节 《礼记·祭法》
第七五节 《左传》昭公七年子产语
第七六节 《礼记·祭义》
第七七节 《诗·秦风·黄鸟》
二 教 士
第七八节 《周礼·春官宗伯》
第七九节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第八〇节 《左传》僖公四年
第八一节 《周礼·春官宗伯》
第八二节 《左传》僖公十年
三 坛庙与祭祀
第八三节 《礼记·祭法》
第八四节 《礼记·王制》
第八五节 《国语·楚语下》
第八六节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
第八七节 《诗经·小雅·楚茨》
四 大武舞
第八八节 《礼记·乐记》
第八九节 《尚书·泰誓》
第九〇节 《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武夙夜》)
第九一节 《尚书·牧誓》
第九二节 《诗·周颂·武》
第九三节 《尚书·武成》
第九四节 《诗·周颂·酌》
第九五节 《诗·周颂·桓》
第九六节 《尚书·分器》
第九七节 《诗·周颂·赉》
第九八节 《诗·周颂·般》
第六章 封建帝国之崩溃(公元前900—前771年)
第九九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第一〇〇节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侯语
第一〇一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
第一〇二节 《国语·周语上》
第一〇三节 《诗·小雅·六月》
第一〇四节 《诗·小雅·采芑》
第一〇五节 《诗·大雅·崧高》
第一〇六节 《诗·大雅·江汉》
第一〇七节 《竹书纪年》
第一〇八节 《诗·大雅·瞻卬》
第一〇九节 《诗·大雅·召旻》
第一一〇节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
第一一一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一一二节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
第一一三节 《尚书·文侯之命》
第一一四节 《国语·郑语》
第七章 春秋列国之形成(公元前770—前670年)
一 郑之盛强
第一一五节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
第一一六节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第一一七节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
二 四强之兴起
第一一八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第一一九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第一二〇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一二一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三 社会变化
第一二二节 《诗·小雅·大东》
第一二三节 《诗·魏风·硕鼠》
第一二四节 《诗·鄘风·相鼠》
第一二五节 《礼记·曲礼上》
第一二六节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第一二七节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第一二八节 《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第八章 霸政时期(公元前685—前612年)
一 齐桓公与管仲
第一二九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第一三〇节 《国语·齐语》
第一三一节 《国语·齐语》
第一三二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二 宋襄公图霸
第一三三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第一三四节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第一三五节 《左传》僖公十九年
三 晋文襄霸业
第一三六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一三七节 《国语·晋语四》
第一三八节 《国语·晋语八》
第一三九节 《国语·晋语四》
第一四〇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第一四一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第九章 晋楚争盟(公元前620—前505年)
一 晋楚消长
第一四二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第一四三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一四四节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
二 向戌弭兵(公元前546—前538年)
第一四五节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三 晋楚并衰与吴之兴起
第一四六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一四七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第一四八节 《左传》成公七年
第一四九节 《史记》卷三一《吴太公世家》
第十章 春秋时代思想
第一五〇节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
第十一章 吴越之争(公元前505—前473年)
第一五一节 《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
第一五二节 《国语·越语上》
第一五三节 《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
第十二章 七雄局面之成立(公元前473—前362年)
一 三晋田齐
第一五四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第一五五节 《战国策》卷一八《赵策一》
第一五六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第一五七节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二 秦楚内乱与复兴
第一五八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一五九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一六〇节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三 越之乱亡与燕之渐兴
第一六一节 《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
第一六二节 《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
四 诸小国之渐趋灭亡
第一六三节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
第一六四节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
第一六五节 《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
第一六六节 《史记》卷三六《陈杞世家》
第一六七节 《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
第一六八节 《史记》卷三六《陈杞世家》
第一六九节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第一七〇节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
五 周之丧土与分裂
第一七一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第一七二节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
第一七三节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
第一七四节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
六 新军器与新战术
第一七五节 《越绝书》卷一一《记宝剑》
第一七六节 《墨子》卷一三《公输》第五〇
第一七七节 《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
第一七八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长城》
七 魏之图强与失败
第一七九节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第一八〇节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八 列强之拓土
第一八一节 《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
第一八二节 《史记》卷一一五《朝鲜列传》
第一八三节 《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
第一八四节 《战国策》卷三三《中山策》
九 社会革命
第一八五节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第一八六节 《国语》卷五《鲁语下》
第一八七节 《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
第一八八节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第一八九节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
第一九〇节 《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
第一九一节 《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
第一九二节 《战国策》卷二七《韩策二》
第十三章 合从与连横(公元前361—前311年)
一 商鞅变法
第一九三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一九四节 《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
二 变法后之发展
第一九五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一九六节 《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
第一九七节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
三 秦霸天下
第一九八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一九九节 《战国策》卷二九《燕策一》
第二〇〇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十四章 秦之独强(公元前310—前272年)
一 东帝与西帝
第二〇一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二〇二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二〇三节 《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
第二〇四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二〇五节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第二〇六节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第二〇七节 《战国策》卷三二《宋卫策》
二 齐之一败涂地
第二〇八节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第二〇九节 《史记》卷八〇《乐毅列传》
第二一〇节 《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
三 楚之削弱
第二一一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二一二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二一三节 《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五章 战国诸子
第二一四节 《庄子》卷一〇《天下篇》第三三
第二一五节 《荀子》卷三《非十二子》第六
第二一六节 《韩非子》卷一九《显学篇》第五〇
第十六章 秦并六国(公元前271—前211年)
一 大败三晋
第二一七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二一八节 《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
第二一九节 《战国策》卷二〇《赵策三》
第二二〇节 《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列传》
二 秦灭周
第二二一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二二二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第二二三节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
三 燕与三晋
第二二四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第二二五节 《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
四 末次合从与最后努力
第二二六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二二七节 《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
五 六国之单独困斗与继灭
第二二八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第二二九节 《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
第二三〇节 《史记》卷四五《韩世家》
第二三一节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第二三二节 《战国策》卷二一《赵策四》
第二三三节 《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
第二三四节 《战国策》卷三一《燕策三》
第二三五节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第二三六节 《战国策》卷二五《魏策四》
第二三七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第二三八节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第二三九节 《战国策》卷一三《齐策六》
第二四〇节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
第十七章 专制一统之初试及其失败(公元前221—前202年)
一 秦始皇之一统政策与旧势力之反动
第二四一节 《荀子》卷一一《强国篇》第一六
第二四二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第二四三节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
第二四四节 《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
第二四五节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
二 秦 亡
第二四六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第二四七节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
第二四八节 《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
三 楚汉之争
第二四九节 《史记》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序
第二五〇节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
第二五一节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第二五二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第十八章 汉代政治(公元前202—公元88年)
一 官 制
第二五三节 《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第二五四节 《后汉书》志第二四《百官志一》
第二五五节 《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
第二五六节 《汉书》卷十《成帝纪》建始四年本文及注
第二五七节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二年注引如淳说
二 兵 制
第二五八节 《汉书》卷七《昭帝纪》元凤四年注引如淳说
第二五九节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建武七年注引《汉官仪》
第二六〇节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建武七年
第二六一节 《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
三 汉初所谓“封建”问题与外戚之患
第二六二节 《汉书》卷三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传赞》
第二六三节 《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
第二六四节 《汉书》卷三《高后纪》
第二六五节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
第十九章 汉代社会与经济(公元前202—公元88年)
一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氏与姓之混淆
第二六六节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第二六七节 《史记》卷二《夏本纪》
第二六八节 《史记》卷三《殷本纪》
第二六九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二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迁徙赐姓与变姓
第二七〇节 《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
第二七一节 《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
第二七二节 王符《潜夫论》卷九《志氏姓》第三五
三 新阶级制度——大地主与农民奴婢
第二七三节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四 新阶级制度——商贾
第二七四节 《汉书》卷九一《货殖列传》
五 新阶级制度——贵贱贫富与社会改革
第二七五节 《汉书》卷六《武帝纪》
第二七六节 《汉书》卷六《武帝纪》元朔五年
第二七七节 王符《潜夫论》卷三《浮侈》第十二
第二七八节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
六 新阶级制度——四民之并为臣妾
第二七九节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
第二十章 汉代武功(公元前202—公元88年)
一 武功伟人
第二八〇节 《汉书》卷七三《韦玄成传》王舜刘歆语
第二八一节 《汉书》卷六一《张骞传》
二 匈 奴
第二八二节 《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
第二八三节 《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赞
第二八四节 《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论
三 西 域
第二八五节 《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序
第二八六节 《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赞
第二八七节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序
第二八八节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
第二八九节 《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
四 朝鲜百粤与西南夷
第二九〇节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
第二九一节 《汉书》卷九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赞
五 文化势力之播及日本
第二九二节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
第二十一章 汉代内政(公元前202—公元88年)
一 帝制名实与皇帝崇拜
第二九三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六年
第二九四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九年
第二九五节 《汉书》卷九二《游侠列传》序及《郭解传》
第二九六节 《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序及《严光传》
第二九七节 蔡邕《独断》
第二九八节 蔡邕《独断》
第二九九节 《后汉书》卷四五《韩棱传》
第三〇〇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第三〇一节 《汉书》卷六《武帝纪》元封元年
第三〇二节 《史记》卷二六《历书》
第三〇三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十二年四月
第三〇四节 《汉书》卷七三《韦玄成传》
第三〇五节 《汉书》卷四《文帝纪》四年本文及如淳注
二 皇权与宦官幸臣
第三〇六节 《后汉书》卷一〇《宦者列传》序
第三〇七节 《汉书》卷九三《佞幸列传》序
第三〇八节 《汉书》卷九三《李延年传》
第三〇九节 《汉书》卷九三《董贤传》
三 皇权与外戚
第三一〇节 《汉书》卷九七上《外戚列传》序
第三一一节 《汉书》卷九七下《外戚列传》赞
第三一二节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三一三节 《汉书》卷九八《元后传》赞
第三一四节 《汉书》卷九七下《外戚列传下》
第三一五节 《汉书》卷九七下《外戚列传下》
第三一六节 《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赞
四 皇权与地方官
第三一七节 《汉书》卷八九《循吏列传》序
第三一八节 《汉书》卷八九《循吏黄霸传》
第三一九节 《后汉书》卷一〇七《酷吏列传》序
第三二〇节 《汉书》卷九〇《酷吏严延年传》
五 中兴之治
第三二一节 《后汉书》卷七六《循吏列传》序
第三二二节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建武中元二年
第三二三节 《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
第三二四节 《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
第三二五节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永平十八年
第三二六节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元和二年
第三二七节 《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
六 听天由命之消极人民
第三二八节 王充《论衡》卷二《幸偶篇》
第二十二章 秦汉宗教
一 神仙家与黄老学
第三二九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第三三〇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二 儒教之成立——素王
第三三一节 辑《纬书》及其他传说
三 儒教之成立——经典
第三三二节 《汉书》卷八八《儒林列传》序
第三三三节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第三三四节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赞
第三三五节 《汉书》卷三六《刘歆传》
第三三六节 《后汉书》卷一〇九《儒林列传》序
四 阴阳谶纬学
第三三七节 《汉书》卷二七上《五行志》序
第三三八节 《后汉书》卷一四《五行志二》
第三三九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第三四〇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第三四一节 《汉书》卷二五下《郊祀志》赞
第三四二节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建武二年
第三四三节 《汉书》卷九九上《王莽传上》居摄三年初始元年
第三四四节 《汉书》卷九九中《王莽传中》始建国元年
第三四五节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建武元年
第三四六节 《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
五 儒道阴阳糅合之国教
第三四七节 应劭《风俗通义》卷八《祀典》
第三四八节 《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上》
第三四九节 《后汉书》志第七《祭祀志上》
第二十三章 秦汉思想
一 思想之学术化
第三五〇节 《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
第三五一节 《淮南子》卷二一《要略》
第三五二节 《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引司马谈《六家要旨》
二 儒道思想之结束
第三五三节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第三五四节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三《人副天数》第五六
第三五五节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
三 古代思想之总结束——王充
第三五六节 《论衡》卷三〇《自纪篇》第八五
第三五七节 《论衡》卷二〇《论死篇》第六二
四 古代文化之总清算
第三五八节 《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
第三五九节 《汉书》卷三〇《艺文志》
第二十四章 大汉帝国之末运(公元89—316年)
一 政治制度之破裂——外戚与宦官
第三六〇节 《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
第三六一节 《后汉书》卷四《殇帝纪》
第三六二节 《后汉书》卷一〇上《皇后本纪》序
第三六三节 《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序及《郑众传》
二 政治制度之破裂——国军消灭与地方割据
第三六四节 《后汉书》卷四八《应劭传》
第三六五节 《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
三 政治制度之破裂——财政与一般政治之紊乱
第三六六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第三六七节 《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引《昌言损益篇》
第三六八节 《后汉书》卷七九《王符传》
第三六九节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光和四年
四 天灾人祸与人口之减少
第三七〇节 《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延熹九年
第三七一节 《后汉书》卷一七一《朱儁传》
第三七二节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兴平元年七月
第三七三节 《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篇”
五 乱亡经过——羌乱
第三七四节 《后汉书》卷七七《西羌传》论
第三七五节 王符《潜夫论》卷五《救边篇》第二二
六 乱亡经过——党锢黄巾与十常侍
第三七六节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序
第三七七节 《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
第三七八节 《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张让传》
第三七九节 《后汉书》卷九九《何进传》
七 乱亡经过——董卓与李郭之乱
第三八〇节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
第三八一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八 乱亡经过——曹操与三国
第三八二节 《后汉书》卷一〇二《董卓传》
第三八三节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
第三八四节 《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
第三八五节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建安二十五年
第三八六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第三八七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第三八八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九 乱亡经过——西晋与中原之沦丧
第三八九节 《晋书》卷五《怀愍帝纪论》
第三九〇节 《晋书》卷四七《傅咸传》
第三九一节 《晋书》卷九四《鲁褒传》
第三九二节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第三九三节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
第三九四节 《晋书》卷五九《八王列传》序
第三九五节 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下之下《汰侈》第三十
第三九六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第三九七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第三九八节 《晋书》卷四六《刘颂传》
第二十五章 末世之宗教与人生观
一 儒教之凝结与衰颓
第三九九节 《后汉书》卷六〇下《蔡邕传》
第四〇〇节 《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
第四〇一节 《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列传》序
第四〇二节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一》建安十九年令
第四〇三节 《晋书》卷九一《儒林列传》序
第四〇四节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第四〇五节 刘勰《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篇》第三五
二 清谈与隐逸
第四〇六节 《晋书》卷四三《王衍传》
第四〇七节 《晋书》卷四九《向秀传》
第四〇八节 《晋书》卷五〇《郭象传》
第四〇九节 《晋书》卷四九《阮籍传》
第四一〇节 《晋书》卷四九《刘伶传》
第四一一节 《晋书》卷九四《陶潜传》
第四一二节 陶潜《桃花源记》
三 道 教
第四一三节 《后汉书》卷八《祭祀志中》
第四一四节 《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
第四一五节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九《遐览篇》
四 佛教之输入
第四一六节 《后汉书》卷四二《楚王英传》
第四一七节 《后汉书》卷三〇下《襄楷传》
第四一八节 《后汉书》卷七三《陶谦传》
第四一九节 慧皎《高僧传》卷一《魏雒阳昙柯迦罗》
第四二〇节 慧皎《高僧传》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
第四二一节 慧皎《高僧传》卷四《晋东莞竺僧度》
第四二二节 慧皎《高僧传》卷一一《晋长安释慧嵬》
第四二三节 慧皎《高僧传》卷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
第四二四节 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
第四二五节 慧皎《高僧传》卷四《晋洛阳朱士行》
第四二六节 慧皎《高僧传》卷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
第四二七节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六章 五胡乱华(公元317—383年)
一 背 景
第四二八节 《晋书》卷九七《匈奴列传》
第四二九节 《晋书》卷五六《江统传》
第四三〇节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第四三一节 《晋书》卷一〇四《石勒传上》
第四三二节 《后汉书》卷八〇《杜笃传》
二 中原沦丧
第四三三节 《晋书》卷一〇一《载记》序
第四三四节 《晋书》卷一〇一《载记》第一《刘元海传》
第四三五节 《晋书》卷五《怀帝纪》
第四三六节 《晋书》卷五《愍帝纪》
第四三七节 《晋书》卷一〇五《石勒传下》
第四三八节 《晋书》卷一〇六《石季龙传上》
第四三九节 《晋书》卷一〇七《载记》第七《石季龙传下》
三 汉族南迁
第四四〇节 《晋书》卷六二《刘琨传》
第四四一节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
第四四二节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
第四四三节 《晋书》卷二〇《礼志中》
第四四四节 《晋书》卷七五《范宁传》
第四四五节 《晋书》卷六九《刘波传》
第四四六节 《晋书》卷七五《范宁传》
四 南北分局
第四四七节 《晋书》卷九八《桓温传》
第四四八节 《晋书》卷五六《孙绰传》
第四四九节 《晋书》卷一一四《载记》第一四《苻坚传下》
第二十七章 南北朝(公元383—589年)
一 南北互诋
第四五〇节 《魏书》卷九六《僭晋司马叡传》
第四五一节 《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
二 南 朝
第四五二节 《宋书》卷三《武帝纪》论
第四五三节 《宋书》卷八二《周朗传》
第四五四节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第四五五节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第四五六节 《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
第四五七节 《南史》卷七九《诸蛮列传》
第四五八节 《宋书》卷九七《夷蛮列传》论
三 北 朝
第四五九节 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一《教子篇》第二
第四六〇节 《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
第四六一节 《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论
第四六二节 《魏书》范祖禹序
第四六三节 《北史》卷七五《杨尚希传》
第四六四节 《北史》卷四六《孙绍传》
第四六五节 《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第四六六节 《魏书》卷五三《李安世传》
第四六七节 《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第四六八节 《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纪》延兴二年
第四六九节 《北史》卷一八《任城王澄传》
第四七〇节 《北史》卷一五《武卫将军谓传》
第四七一节 《北史》卷一五《常山王遵传》
第四七二节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第四七三节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第四七四节 《魏书》卷一〇八《礼志一》
第四七五节 《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纪》太和七年
第四七六节 《北史》卷一九《咸阳王禧传》
第四七七节 《魏书》卷七下《高祖孝文帝纪下》
第四七八节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
四 门 阀
第四七九节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高宗文成帝纪》和平四年
第四八〇节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
第四八一节 《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
第四八二节 《晋书》卷五八《周光传》
第四八三节 《宋书》卷一五《礼志二》
第四八四节 《宋书》卷六四《裴松之传》
五 南北消长与混一
第四八五节 《宋书》卷八六《刘勔传》
第四八六节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
第四八七节 《北史》卷三四《索虏传》
第四八八节 《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第四八九节 《隋书》卷二《高祖纪》论
第二十八章 新宗教之酝酿与成熟
一 新宗教之酝酿
第四九〇节 《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
第四九一节 慧皎《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
第四九二节 慧皎《高僧传》卷三《宋江陵辛寺释法显》
第四九三节 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彭城郡释道融》
第四九四节 道宣《续高僧传》卷一〇《慧远传》
二 辩 教
第四九五节 《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
第四九六节 《南齐书》卷五四《顾欢传》
第四九七节 《梁书》卷四八《范缜传》
第四九八节 《北史》卷五五《杜弼传》
第四九九节 僧祐《弘明集》卷一四《后序》
三 佛教之成熟
第五〇〇节 慧皎《高僧传》卷七《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
第五〇一节 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一《慧思传》
第五〇二节 《大乘起信论》
第二十九章 隋唐政治与社会(公元589—755年)
一 官 制
第五〇三节 《隋书》卷二六《百官志》序
第五〇四节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序
第五〇五节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
第五〇六节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
第五〇七节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
第五〇八节 《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
第五〇九节 《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
第五一〇节 《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
第五一一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八《掾属》
二 兵 制
第五一二节 《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第五一三节 《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三 均田与赋役
第五一四节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序
第五一五节 《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第五一六节 《新唐书》卷五二《食货志二》
第五一七节 《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三》
四 学校与选举
第五一八节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第五一九节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第五二〇节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第五二一节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第五二二节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第三十章 大唐二元帝国(公元618—755年)
一 疆 土
第五二三节 《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序
第五二四节 王溥《唐会要》卷一〇〇《杂录》
第五二五节 王溥《唐会要》卷九四《北突厥》
第五二六节 王溥《唐会要》卷九四《西突厥》
第五二七节 王溥《唐会要》卷一〇〇《天竺国》
第五二八节 王溥《唐会要》卷一〇〇《杂录》
二 外蕃之威抚与恩抚
第五二九节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第五三〇节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
第五三一节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第五三二节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新罗传》
第五三三节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日本传》
第五三四节 《旧唐书》卷一〇九《蕃将列传》论
第五三五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九《大秦寺》
第五三六节 王溥《唐会要》卷九七《吐蕃》
三 内 政
第五三七节 《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上》武德四年至九年
第五三八节 《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
第五三九节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论
第五四〇节 《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论
第五四一节 《旧唐书》卷五一《后妃列传》序
第三十一章 隋唐宗教
一 教 会
第五四二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七《议释教上》
第五四三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九《僧籍》
第五四四节 《旧唐书》卷一九一《僧玄奘传》
第五四五节 王溥《唐会要》卷五〇《尊崇道教》
第五四六节 《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
二 宗 教
第五四七节 《阿弥陀经》
第五四八节 《无量寿经》
第五四九节 《观无量寿经》
第五五〇节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五五一节 《盂兰盆经》
三 佛 学
第五五二节 《坛经》
第五五三节 宗密《原人论》
四 唐诗中之哲学
第五五四节 李白七首
第五五五节 杜甫五首
第五五六节 王维五言古风一首
第五五七节 常建五言律诗一首
第三十二章 二元帝国之灭亡(公元756—960年)
一 外患频仍
第五五八节 《新唐书》卷二一五上《突厥传上》
第五五九节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论
第五六〇节 《新唐书》卷二一七下《回鹘传》赞
第五六一节 王溥《唐会要》卷九九《南诏蛮》
第五六二节 《新唐书》卷二二二中《南蛮传中》
二 藩 镇
第五六三节 《新唐书》卷二一〇《藩镇列传》序
第五六四节 《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三 宦官与禁军
第五六五节 《旧唐书》卷一三四《宦者列传》序
第五六六节 《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四 财政紊乱流寇兴起与唐之灭亡
第五六七节 《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第五六八节 《新唐书》卷五二《食货志二》
第五六九节 《新唐书》卷二二五下《黄巢传》赞
第五七〇节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编
第五七一节 《新唐书》卷一〇《昭宗哀帝》赞
第五七二节 《新唐书》卷二一八《沙陀传》赞
五 五代十国
第五七三节 《新五代史》卷六〇《职方考》序
第五七四节 《新五代史》卷七三《四夷附录第二》赞
第五七五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〇《长安地气》
第五七六节 《旧五代史》卷一二六《冯道传》
第三十三章 新儒学与复古运动
一 背 景
第五七七节 《南史》卷七一《儒林列传》序
第五七八节 《北史》卷八一《儒林列传》序
第五七九节 《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列传》序
第五八〇节 《旧唐书》卷一九〇上《王勃传》
二 武宗废浮屠与韩愈辟佛老
第五八一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七《议释教上》
第五八二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七《议释教上》
第五八三节 韩愈《原道》
第五八四节 《旧唐书》卷一一〇《韩愈传》
三 李 翱
第五八五节 《答泗州开元寺僧澄观书》
第五八六节 《复性书中》
第三十四章 宋之积弱与变法失败(公元960—1085年)
一 兵 制
第五八七节 《宋史》卷一四〇《兵志一》
第五八八节 《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
第五八九节 《宋史》卷一九三《兵志七》
第五九〇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军律之弛》
二 财政与民生
第五九一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第五九二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第五九三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第五九四节 《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
三 科 举
第五九五节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第五九六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四 缠 足
第五九七节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三《书旧唐书舆服志后》
第五九八节 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一《弓足》
五 国防生命线之始终缺乏
第五九九节 《辽史》卷四〇《地理志四》
第六〇〇节 《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
第六〇一节 《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
六 王安石
第六〇二节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第六〇三节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七 王安石变法
第六〇四节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第六〇五节 《宋史》卷一八八《兵志二》
第六〇六节 《宋史》卷一九二《兵志六》
第六〇七节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第六〇八节 《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第六〇九节 《宋史》卷四九三《蛮夷传一》
八 变法失败
第六一〇节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第六一一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第六一二节 《宋史》卷一八八《兵志二》
第六一三节 王安石《谢手诏令视事表》
第三十五章 宋亡(公元1086—1279年)
一 北宋灭亡
第六一四节 《宋史》卷一八《哲宗本纪》赞
第六一五节 《宋史》卷四七〇《朱勔传》
第六一六节 《宋史》卷四六八《童贯传》
第六一七节 《金史》卷六〇《交聘表》序
二 南 宋
第六一八节 叶适《水心文集》卷三《法度论》
第六一九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南宋取民无艺》
第六二〇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六《和议》
三 金
第六二一节 《金史》卷一八《哀宗本纪》赞
第六二二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八《金代文物远胜辽元》
第六二三节 《金史》卷七《世宗本纪中》大定一三年
第六二四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八《金用兵先后强弱不同》
第六二五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八《金以坏和议而亡》
第三十六章 宋代理学
一 朱 陆
第六二六节 《宋史》四二七《道学列传》序
第六二七节 周敦颐《太极图说》
第六二八节 《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
第六二九节 朱熹《仁说》
第六三〇节 《宋史》卷四三四《陆九渊传》
第六三一节 《宋史》卷四三四《陆九渊传》
二 书 院
第六三二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六《郡国乡党之学》
第六三三节 《续文献通考》卷五〇《郡国乡党之学》
第三十七章 亡国政治——元(公元1279—1368年)
一 非中国重心之欧亚大帝国
第六三四节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序
第六三五节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
第六三六节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
第六三七节 《元史》卷八一《选举志》序
第六三八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〇《元诸帝多不习汉文》
第六三九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〇《元汉人多作蒙古名》
二 种族与阶级
第六四〇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〇《元制百官皆蒙古人为之长》
第六四一节 《元史》卷一〇二至一〇五《刑法志》
三 兵制与驻军
第六四二节 《元史》卷九八《兵志》序
第六四三节 《元史》卷九九《兵志二》
四 财政与纸币
第六四四节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序
第六四五节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
第六四六节 《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
五 喇嘛教
第六四七节 《元史》卷二〇二《释老列传》
第六四八节 赵翼《陔馀丛考》卷一八《元时崇奉释教之滥》
六 元 亡
第六四九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九《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
第六五〇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〇《金元二代立皇太子皆不吉》
第六五一节 《元史》卷六六《河渠志三》
第六五二节 《明史》卷一二二《韩林儿传》
第六五三节 《明史》卷一二二《郭子兴韩林儿列传》赞
第三十八章 明之复国与政治文化之停顿(公元1368—1528年)
一 科举与八股
第六五四节 《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
第六五五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四书五经大全》
第六五六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十八房》
第六五七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
第六五八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程文》
二 政治设施——专制之深刻化
第六五九节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
第六六〇节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
第六六一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明初文字之祸》
第六六二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胡蓝之狱》
第六六三节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二 《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三 政治设施——宦官之始终当权
第六六四节 《明史》卷三〇四《宦官列传》序
第六六五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明代宦官》
第六六六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六《明代宦官先后权势》
第六六七节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
四 兵制与军事
第六六八节 《明史》卷八九《兵志》序
第六六九节 《明史》卷九〇《兵志二》
第六七〇节 《明史》卷四〇《地理志》序
第六七一节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第六七二节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五 海外扩张与汉族闽粤系之兴起
第六七三节 《明史》卷三〇四《宦官列传·郑和传》
第六七四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海外诸番多内地人为通事》
第三十九章 元明理学
第六七五节 《元史》卷一七一《吴澄传》
第六七六节 《元史》卷一八九《儒学列传》序
第六七七节 《明史》卷二八二《儒林列传》序
第六七八节 《明史》卷二八三《陈献章传》
第六七九节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
第四十章 新势力之兴起与明之乱亡(公元1528—1644年)
一 蒙 古
第六八〇节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第六八一节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二 日 本
第六八二节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第六八三节 《明史》卷二〇五《朱纨传》
第六八四节 《明史》卷二〇五《张经传》
第六八五节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传》
三 西 洋
第六八六节 《明史》卷三二六《拂菻传》
第六八七节 《明史》卷三二五《佛郎机传》
第六八八节 《明史》卷三二三《吕宋传》
第六八九节 《明史》卷三二五《和兰传》
第六九〇节 《明史》卷三二六《意大里亚传》
第六九一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四 满 洲
第六九二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开国龙兴记一》
第六九三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一
第六九四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一
第六九五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天聪元年
第六九六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天聪三年
第六九七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天聪五年
第六九八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天聪六年
第六九九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三崇德元年
第七〇〇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三崇德六年
第七〇一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四崇德七年
五 明之乱亡
第七〇二节 《明史》卷九〇《兵志二》
第七〇三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六《明末辽饷剿饷练饷》
第七〇四节 《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
第七〇五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
第七〇六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张居正久病百官斋祷之多》
第七〇七节 《明史》卷三〇六《阎鸣泰传》
第七〇八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明末书生误国》
第七〇九节 《明史》卷三〇九《流贼传》序
第七一〇节 《明史》卷三〇九《李自成传》
第七一一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四顺治元年
第四十一章 清朝盛世(公元1644—1839年)
一 疆 土
第七一二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开国龙兴记一》
第七一三节 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
二 对汉族之压迫——剃发
第七一四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二年六月
第七一五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二年八月
三 对汉族之压迫——旗地
第七一六节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旗地》
第七一七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二年二月
第七一八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六顺治八年二月
第七一九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顺治一二年正月
四 对汉族之压迫——降臣
第七二〇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顺治一一年
第七二一节 王先谦《东华全录》乾隆八四(四一年)
五 对汉族之压迫——文人
第七二二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八顺治一七年正月
第七二三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顺治九年三月
第七二四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八雍正四年九月
第七二五节 《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乾隆四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上谕
六 刚柔并施
第七二六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一一康熙一八年三月
第七二七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一三康熙二五年四月
第七二八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五雍正二年正月
第七二九节 《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
第七三〇节 《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考一》
第七三一节 《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考一》
第七三二节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二 《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七 改土归流与西南夷之汉化
第七三三节 《明史》卷三一〇《土司列传》序
第七三四节 魏源《圣武记》卷七《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下》
八 衰征与内乱
第七三五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一《武事余记——兵制兵饷》
第七三六节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旗地》
第七三七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第七三八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〇《嘉庆畿辅靖变记》
第七三九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〇《嘉庆川湖陕乡兵记》
第四十二章 明末及清朝之学术思想
第七四〇节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第七四一节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蒋方震序
第七四二节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〇〇 《四裔考》六《英吉利》
第七四三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天主教》
第七四四节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五《天主教论》
第四十三章 传统政治文化之总崩溃(公元1839—1912年)
一 背 景
第七四五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二 鸦片战争前后
第七四六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一《通番之始》
第七四七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三《互市档案》
第七四八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四《漏卮本末》
第七四九节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五九《江宁条约》
第七五〇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三《互市档案》
三 传教问题与洪杨之乱
第七五一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第七五二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第七五三节 《清史列传》卷四五《曾国藩传》
四 甲午戊戌与庚子辛丑
第七五四节 梁启超《日本吞并朝鲜记》
第七五五节 梁启超《康广仁传》
第七五六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一六〇(二六年五月)
第七五七节 吉田良太郎《西巡回銮始末记》卷二《匪党蔓延京师记》
第七五八节 吉田良太郎《西巡回銮始末记》卷一《上谕》
第七五九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 光绪一六八(二七年七月戊子)《辛丑和约》
五 科举废除与帝制推翻
第七六〇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一六八(二七年七月)
第七六一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一九五(三一年八月)
第七六二节 《清史列传》卷五七《李鸿章传》
第七六三节 《宣统政纪》卷一三宣统元年五月
第七六四节 《宣统政纪》卷一九宣统元年八月
第七六五节 《宣统政纪》卷五〇宣统三年三月
第七六六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二〇二(三二年七月)
第七六七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二一九(三四年八月甲寅)
第七六八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二二〇《德宗赞》
第七六九节 《宣统政纪》卷七〇宣统三年十二月
征引文献目录
中国通史选读是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雷海宗。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通史选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