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内容简介
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的创作行为和组织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建筑师若是要接手一项足以留名后世的大型项目,无论是从工作量方面,还是从社会关系网方面来看,都需要其拥有一定规模的设计事务所,才能得到委托方的信任。即使是世界闻名、佳作无数的皮亚诺,在单飞之后也一直贯彻着“建筑并非只由一个人来完成”的理念。
《日经建筑》的记者以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为起点采访了分布在四个国家的七家建筑事务所,这些报告全都收录在此书中。内容包括各个事务所的创建者心中的建筑哲学、各地的文化·经济背景、以及各事务所现在处于怎样的成长阶段,等等。在本书中能读到各事务所存在蓿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
举个例子,皮亚诺的建筑工作窒已经非常接近于他所追求的工坊形态,还设立了致力于培养后辈的基金会,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成熟”的事务所。另一方面,荷兰的MVRDV建筑事务所由年轻设计师组成,他们背负着社会的信任,致力于扩大事务所的规模,因此可以说正处于“蜕皮”阶段。读这本书的一大乐趣是,你能一边翻页一边观赏到建筑师的工作场所,因为书中载有许多他们设计的建筑作品的图片。对于想要在国外工作的建筑业相关从业者或者年轻人来说,此书是非常值得—读的。本书想传达给读者们的是,建筑师的工作看起来外表光鲜,但在人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摸索,又是抱着怎样的信念来经营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的。还有一点就是,围绕在建筑师身旁的事务所员工和管理层的合伙人如何支持着建筑师的工作,直面迎接时代的挑战。
作者简介
江村英哲,《日经建筑》记者。1975年出生于日本岐阜县。1999年从明治大学经营学专业本科毕业。2003年完成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的新闻传媒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业,入职日经BP公司。在《日经商业日报》担任了制造业领域的负责人之后,自2011年起在《日经快报》( NQN)负责股票市场的采访。自2015年起就任现职。
菅原由依子,《日经建筑》记者。生于1982年。2005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社会工学专业。于2007年完成了同校社会理工学学院社会工学专业的学业,入职日经BP公司。曾以编辑记者的身份就职于关于环境经营的杂志《日经生态》、关于外出就餐的杂志《日经餐厅》、关于健康信息杂志《日经健康》,自2014年起就任现职。日经建筑1976年创刊,是关于建筑业综合信息的杂志。不仅涉及建筑设计、构造、设备、施工等领域,还网罗了从建筑界相关的社会、经济动态,到经营管理的实际业务等范围广泛的信息。每月出刊两期,官方网站每天更新。受到一级建筑师以及建筑事务所、建筑公司和建筑相关行政部门从业人士的喜爱。
张维,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2年在日本的神户大学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现居日本。曾三次前往汶川地震灾区考察,参与过建筑、防灾等论文著作的翻译。
章节目录
前言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不扩大规模而是通过工坊模式走向“成熟” 不是直接教授,而是通过“创造的过程”来培育人才
温顺的人品也是伦佐的才能
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
培育人才,向下一代“传承” 共享专家的意识,用优厚的待遇来坚持团队运营
采访 来自创建者
像学堂一样的事务所为理想
态度坚决地交涉设计酬劳
采访 PCPA的工作方式
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
“扩张”建筑的设计团体 以组织力和工作室的韧性去开拓新的领域
采访 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方式
高度的专业性和大胆的设计过程之结合
采访 来自设计负责人
不拘泥于过去的成功经验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常识的“转换”是推动力 “AMO”挖掘出需求“OMA”使其成形
采访 OMA纽约分公司的工作方式
从反驳中诞生新的方向
霍普金斯建筑师事务所
通过设计和科学的“融合”去开拓环境设计 用的环保建筑作为杀手锏,去吸引全世界的客户
新项目介绍 新日比谷计划(东京)
以鹿鸣馆为蓝本的“舞动之塔”
MVRDV建筑事务所
“蜕掉”年轻的外壳,不断成长 胸怀挑战者的DNA,为扩大组织而创新体制
采访 来自前员工
能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地方I吉村靖孝I吉村靖孝建筑师事务所
Gensler建筑公司
把5000个人的个性“集结”成不同案例 将公司人材、信息数字化在世界各地灵活运用
采访 Gensler的工作方式
公司内部的任何信息都能在点击三次鼠标后获取
报告 Gensler东京分公司的工作方式
七成以上的客户是回头客
后记
作者介绍
译者介绍
《日经建筑》刊登期次
照片摄影者、提供者,资料提供者等
走进世界顶级建筑事务所是201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日]日经建筑。
得书感谢您对《走进世界顶级建筑事务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