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狗屁工作的蔓延與膨脹如同病毒,充塞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工作從根本上就無用、對這個世界毫無貢獻更讓人沮喪的了。

恐怖的是,這是多數人所面臨的命運……

敬告全體冗員:廢的不是你,是那些毫無價值的狗屁工作!

 德國亞馬遜政治及社會學類、政治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德國時代週報選書

 美國亞馬遜財金類排行榜第一名

 英國亞馬遜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法國亞馬遜政治、企業投資類排行榜第一名

狂掃多國亞馬遜排行榜 No.1,報刊媒體瘋狂熱議,全球社畜含淚推薦

《債的歷史》大衛.格雷伯最新力作,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狗屁工作》是現代職場的大揭露,充滿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真心告白。「涼差」不一定是「爽缺」,無所事事的工作不只是「廢」,員工還得費力假裝忙碌,瞎忙於一些瑣碎無聊的細節。這一類的狗屁工作誤國誤民,有時還帶來更例如金融海嘯的災難。」──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介紹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方怡潔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然會比公部門還多?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居然也跟工作有關?

工作好無聊!這工作根本就是狗屁,有做沒做哪有差!你是不是也這樣怒吼千百次了?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

上述「狗屁工作論」的發想源自 2013 年格雷伯一篇網路刊文。該文一推出後轟動全球,兩周內轉發逾百萬次,更在短時間內被譯成十幾種語言,甚至驚動主流財經媒體為文回應。全世界各地人士紛紛寄信給格雷伯,分享自身的狗屁工作經驗,讓他決定擴大該文篇幅,撰寫成一本書。本書中他援引諸多真實案例,將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無可奈何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以及為何政府不去遏止這類現象。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狗屁工作是理解當代社會病徵的一個重要現象,所有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從來沒人願意好好關注的問題。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The Telegraph (UK)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金融時報》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衛報》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紐約時報》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紐約郵報》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美國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2011 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該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他的論述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格雷伯發表的運動口號「我們是 99%」(We are the 99 percent),為廣大失業人口發聲,深深撼動了長期由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資源的美國。

格雷伯師承歷史人類學大師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助理教授,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講師,現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教授。 2006 年在政經學院演講時,被譽為「型塑文化本質論述的傑出人類學家」。2011 年出版極具批判性的《債的歷史》(商周,2013),幾個月後更親身參與占領華爾街運動,於學術界及公共參與上均受到廣泛注目,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

(展开全部)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是2019年由商周出版出版,作者大衛.格雷伯(DavidGraeber)。

得书感谢您对《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田野中国) 电子书
作者从多重的态度、多样的情绪、复杂的情感,围绕财富问题旋转变动分析研究。
社会工作教育:中国特色与本土化风格的实习探索 电子书
本书内容属于一手资料,不仅记录实习过程,还汇集作者的收获、感想和反思,并附有督导的指导性建议。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电子书
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
流动的家园 电子书
通过打工者的口述能广阔地展现出长三角区域打工群体生活的历史样态,记录打工群体在苏州、长三角等地的工作、生活状况和个人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