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从安全化理论的视角出发,考察美国冷战后的各个战略议题历史与发展。
内容简介
潘亚玲编著的《安全化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从安全化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考察美国冷战后的各个战略议题历史与发展,分析战略议题生命周期与总统任期的关系,较为全面地评估了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的总体走势,探讨了各个战略议题生命周期演变的基本规律,并预测了未来美国对华战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潘亚玲,国际关系博士,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博士学位。2011~2012年赴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一年,2014年参加美国国务院举办的“美国国家安全决策研究班”项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大国关系等,出版专著《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亚裔美国人游说与中美关系》,译著《长和平》《关于爱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美国研究》《当代亚太》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一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项目等多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言
第一章 安全化与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第一节 他者建构与安全化理论的根源
一、安全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
二、安全化理论的哲学方法
三、安全化理论的观念根源
第二节 安全化理论的内涵与过程
一、安全化理论的内涵及不足
二、安全化/去安全化的成功与失败
三、安全化他者与国际冲突
第三节 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公共关系与新闻学中的议题生命周期
二、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
三、安全化理论与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第二章 安全化与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战略
第一节 想象的敌人与真实的战争:1945~1972年
一、想象的敌人
二、真实的战争
三、去安全化尝试
第二节 想象的朋友:1972~1989年
一、变化的中国印象
二、美国对华战略的全面调整
三、潜伏的安全化议题
第三章 安全化与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治战略
第一节 人权议题与意识形态威胁
一、美国对华印象的逆转
二、人权议题与最惠国待遇
三、人权议题再次安全化的风险
第二节 中国崛起与权势转移
一、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二、关注中国全球影响力态势
三、去安全化与中美战略对话机制
第三节 中国软实力与中国模式
一、争论中的“中国模式”
二、中国软实力的安全化/去安全化努力
第四章 安全化与冷战后的美国对华军事战略
第一节 两岸关系
一、“中国大陆威胁台湾”的安全化逻辑
二、紧急政策措施
三、强化对台军事关系
第二节 中国军事现代化
一、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安全化逻辑
二、紧急政策措施
三、去安全化动议
第三节 国际核军控
一、混乱的安全化逻辑
二、紧急政策尝试
三、安全化反复的可能
第五章 安全化与冷战后的美国对华经济战略
第一节 传统经贸摩擦
一、美国对贸易失衡的安全化:从贸易逆差到人民币汇率
二、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尝试
三、对传统经贸摩擦的去安全化动议
第二节 全球治理的经济学:以气候变化为例
一、对“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安全化尝试
二、中国的去安全化动议
第三节 国际危机与“中国经济责任论”
一、“中国经济责任”的安全化尝试
二、中美斗争与去安全化动议
第六章 安全化与中美关系“新常态”的新机遇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的总体趋势
一、政治类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二、军事类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三、经济类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四、总统更替与美国对华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善用议题生命周期巩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早期收获
一、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发现美国对华战略演变中的机会结构
二、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早期收获项目库,提高机会把握能力
三、设置安全化预防机制,提升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防抗逆转能力
四、合理利用安全化/去安全化操作,形成新型大国关系不可逆的舆论与战略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安全化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是201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潘亚玲。
得书感谢您对《安全化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