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化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

安全化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安全化理论的视角出发,考察美国冷战后的各个战略议题历史与发展。

内容简介

潘亚玲编著的《安全化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从安全化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考察美国冷战后的各个战略议题历史与发展,分析战略议题生命周期与总统任期的关系,较为全面地评估了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的总体走势,探讨了各个战略议题生命周期演变的基本规律,并预测了未来美国对华战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潘亚玲,国际关系博士,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博士学位。2011~2012年赴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一年,2014年参加美国国务院举办的“美国国家安全决策研究班”项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大国关系等,出版专著《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亚裔美国人游说与中美关系》,译著《长和平》《关于爱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美国研究》《当代亚太》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一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项目等多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言

第一章 安全化与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第一节 他者建构与安全化理论的根源

一、安全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

二、安全化理论的哲学方法

三、安全化理论的观念根源

第二节 安全化理论的内涵与过程

一、安全化理论的内涵及不足

二、安全化/去安全化的成功与失败

三、安全化他者与国际冲突

第三节 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公共关系与新闻学中的议题生命周期

二、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

三、安全化理论与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第二章 安全化与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战略

第一节 想象的敌人与真实的战争:1945~1972年

一、想象的敌人

二、真实的战争

三、去安全化尝试

第二节 想象的朋友:1972~1989年

一、变化的中国印象

二、美国对华战略的全面调整

三、潜伏的安全化议题

第三章 安全化与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治战略

第一节 人权议题与意识形态威胁

一、美国对华印象的逆转

二、人权议题与最惠国待遇

三、人权议题再次安全化的风险

第二节 中国崛起与权势转移

一、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二、关注中国全球影响力态势

三、去安全化与中美战略对话机制

第三节 中国软实力与中国模式

一、争论中的“中国模式”

二、中国软实力的安全化/去安全化努力

第四章 安全化与冷战后的美国对华军事战略

第一节 两岸关系

一、“中国大陆威胁台湾”的安全化逻辑

二、紧急政策措施

三、强化对台军事关系

第二节 中国军事现代化

一、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安全化逻辑

二、紧急政策措施

三、去安全化动议

第三节 国际核军控

一、混乱的安全化逻辑

二、紧急政策尝试

三、安全化反复的可能

第五章 安全化与冷战后的美国对华经济战略

第一节 传统经贸摩擦

一、美国对贸易失衡的安全化:从贸易逆差到人民币汇率

二、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尝试

三、对传统经贸摩擦的去安全化动议

第二节 全球治理的经济学:以气候变化为例

一、对“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安全化尝试

二、中国的去安全化动议

第三节 国际危机与“中国经济责任论”

一、“中国经济责任”的安全化尝试

二、中美斗争与去安全化动议

第六章 安全化与中美关系“新常态”的新机遇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的总体趋势

一、政治类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二、军事类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三、经济类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四、总统更替与美国对华战略议题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善用议题生命周期巩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早期收获

一、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发现美国对华战略演变中的机会结构

二、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早期收获项目库,提高机会把握能力

三、设置安全化预防机制,提升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防抗逆转能力

四、合理利用安全化/去安全化操作,形成新型大国关系不可逆的舆论与战略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安全化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是201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潘亚玲。

得书感谢您对《安全化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演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美国互联网政治意识形态输出战略与应对 电子书
本书旨在呈现美国互联网政治意识形态对外输出的历史与规律,为我国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背景下应对美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外攻略提供智力支持。本书认为政治意识形态在美国国家政治秩序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而着力对美国政治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美国互联网政治意识形态输出的历史阶段、大数据时代美国政治意识形态输出的新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群众工作、舆论引导、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冷战后日本与湄公河国家关系 电子书
本书回顾了二战后日本与GMS(大湄公河次区域)关系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日本的GMS政策出台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行动选择,阐述日本实施GMS政策所取得的成效;简述了中国参与GMS经济合作的历程、中国的GMS政策,并对中日两国实施GMS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做出了比较,揭示了日本GMS政策对GMS五国对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对日本今后的相关政策走向做出展望,并就中国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与GMS五国的关系提出一
冷战后德国与中东欧的关系 电子书
德国与中东欧国家同属中欧地区,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德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千丝万缕,层层交错。冷战后,在全球化潮流的裹挟下,地缘因素变得十分活跃。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也使得欧盟的中东欧新成员对其邻国德国抱以更多外交和发展期许。本书不仅从历史、地缘和文化角度对“中欧”概念做了追溯和分析,而且深入探讨了冷战后德国与维谢格拉德四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波罗的海三国共九个中东欧国家的关系
中东形势与战略(2018) 电子书
为了适应国家智库建设和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建设的需要,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从2017年开始编纂《中东形势与战略》报告,梳理中东地区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情况,打造工具性和参考性较强的“中东研究案头书”。本期《中东形势与战略(2018)》包括形势与战略两部分。形势部分包括年度的中东舆情汇编和中东形势综述,战略部分收录了13篇针对中东重点国家或专题的研究报告,就当年的重大和典型问题进行形势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6)——“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与安全风险 电子书
本书继续以“一带一路”为核心议题,突出评估报告强化对安全议题研究的传统,并结合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特点,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一带一路”战略与大国、地区性主要国家的战略对接或对冲的评估上,并对“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包括来自国家间关系的,以及传统安全(海上争议)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恐怖主义、环境安全)引发的,给出审慎的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