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学通论

元代诗学通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元代诗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问题,设置章节,形成元代诗学的特有的框架。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诗文乃至诗学者历来重视先秦以迄唐宋,而近来明代、清代的研究也渐次升温。至于元代,长期以来人们的主要兴奋点全在元杂剧。少数行有余力者,或分润散曲。元代诗文以及诗学则处于边缘甚至视野之外。

本书分十三章,首章概述元代诗学的发展历程,以下分论元代诗坛风气、元代诗坛性情论、自得论、风格流派论、诗风追求清和论、元人诗法、师古师心论、宗唐宗宋论、鉴赏论等。其研究方法将诗学观念史、诗歌发展史、诗学学术史结合起来,对诗歌现象综合考察,很好地充实了研究薄弱的元代诗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查洪德,河南内黄人。1957年11月生,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作《元代诗学通论》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此外还编著有《姚燧集》《元代文学文献学》《近思录(注)》《沈佺期诗集校注》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序一

序二

绪论:元代学术环境与元代诗学

第一章 元代诗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早期与前期诗学

第二节 中期诗学

第三节 后期诗学

第二章 元代诗坛风气论:隐逸与游历

第一节 隐逸之风

第二节 游历之风

第三章 元代诗坛风气论:雅集与题画

第一节 雅集之风

第二节 题画之风

第四章 元代诗学“性情”论

第一节 刘将孙代表的自然性情论

第二节 赵文、杨维桢张扬个性的性情论

第三节 吴澄、虞集“约情归性”的性情论

第四节 “天理民彝”:道学家之诗学性情论

第五章 “性情”论相关诸问题

第一节 性情与唐宋

第二节 性情与法度

第三节 性情与学问

第四节 性情与风格

第五节 自乐吾之性情

第六章 元代诗学“自得”论

第一节 理学产生以前之“自得”论

第二节 理学“自得”论

第三节 诗学“自得”论

第七章 元代诗学“自然”论

第一节 对宋人刻意为诗的反思

第二节 纯乎一真心声:自然人生与自然诗作

第三节 得自自然:目前之画本,胸次之诗材

第四节 发自自然:心声所发,自然而然

第五节 复归自然:句成无迹,篇成无痕

第八章 元代诗学风格流派论

第一节 元人之风格意识

第二节 元人对多种风格之包容

第三节 风格成因之探讨(上):时与地

第四节 风格成因之探讨(下):人与诗

第五节 元人的流派意识

第九章 元人诗风追求“清和”论

第一节 “雅正”“清和”辨

第二节 尚“清”诗论

第三节 尚“和”诗论

第四节 “至清至和”之诗美理想

第五节 清与恬淡

第六节 和与平易

第十章 由法入于无法:元人诗法论

第一节 元人论诗重法

第二节 元人对“诗法”的理解

第三节 从“活法”到“无法”

第四节 诗法与诗病

第五节 几种非客观认识之辨正

第十一章 不二古今:元代诗学“师古”“师心”论

第一节 元人尚古而非复古

第二节 “师古”诗论

第三节 “师心”诗论

第十二章 宗法与超越:元代诗学“主唐”“宗宋”论

第一节 对宋诗发展史的梳理及唐宋诗关系论

第二节 金末宋季之去宋归唐及对江湖、江西的批判

第三节 主唐诗论

第四节 宗宋诗论

第五节 学唐宋而超越唐宋

第六节 崇杜诗论

第十三章 元代诗学鉴赏论

第一节 鉴赏、鉴赏论与批评论

第二节 元人之赏玩心态

第三节 人间诗眼少

第四节 惟知诗者为不能言

附录一 20世纪元代诗学研究概述

附录二 耶律楚材的诗学倾向

附录三 元好问关于诗歌发展之路的思考

附录四 关于方回诗论的“一祖三宗”说

附录五 方回论“格高”与“圆熟”

附录六 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唐诗观

附录七 刘秉忠的人格追求与诗风追求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元代诗学通论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查洪德。

得书感谢您对《元代诗学通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