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诗学通论(人文学丛书·第三辑)

历史诗学通论(人文学丛书·第三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人文学丛书(第3辑):历史诗学通论,全面深刻分析历史诗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人文学丛书(第3辑):历史诗学通论》在跨学科、时代、国别界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历史诗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其总体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系统把握历史诗学这一概念及其发展现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人文学丛书(第3辑):历史诗学通论》试图打通学科界限、时代界限和国别界限,对古今中外的“历史诗学”思想资源做比较综合和通化研究。

作者简介

张进,记者、编辑。南京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渡过”公众号创办人。$$$$$张进,记者、编辑。南京大学文学学士,*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介绍

总序

导论 通向一种历史诗学

第一章 历史诗学的内涵特征

第一节 历史诗学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历史诗学的坐标图式

一、历史诗学的历史图式

二、历史诗学的诗学坐标

第二章 历史诗学的多样形态

第一节 历史诗学形态

第二节 思辨历史诗学

第三节 批判历史诗学

一、深化历史主义

二、反叛历史主义

第四节 话语历史诗学

第三章 英美历史诗学

第一节 英美历史诗学的总貌

一、主导符码:“权力关系”

二、基本参照:历史性和文本性

三、历史观念:小写复数化、对话过程化、偶然即兴化

四、具体转换:转向表述、主体、“增补”和话语分析

五、批评趋势:“五个假设”

第二节 “元史学”历史诗学

一、话语转义模式:一切历史的深层基础

二、情节编排:历史事件变成“故事”并显出意义的审美性环节

三、论证解释:历史叙事解释过程的认识性环节

四、意识形态含义: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立场以及所遵守的规则

五、总体对应图式中各种模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

一、历史性与文学本质功能论

二、历史性与作家主体论

三、历史性与文本理论

四、历史性与文学批评论

第四章 俄苏历史诗学

第一节 俄苏历史诗学的历时风貌

一、俄苏历史诗学的奠基

二、俄苏历史诗学的演替

三、俄苏历史诗学的整体特色

第二节 巴赫金的时空体历史诗学

一、时空体:历史与文学沟通的本体依托

二、历史性:文学体裁与人的形象的关联中介

三、多语杂语狂欢: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途径

四、对话性:历史性与文本性的沟通

第三节 洛特曼的符号学历史诗学

一、走向结构文艺符号学

二、开放艺术文本的结构

三、动态的文化符号学

第五章 中国历史诗学

第一节 中国历史诗学范式

一、文史话语:语言的诗性虚构

二、“诗具史笔”:文学话语的历史性

三、“史蕴诗心”:文史话语的文本性

第二节 “史传”的历史诗学

一、史传文学的叙事性

二、史传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三、史传文学的虚构形态

第三节 “诗史”的历史诗学

一、“诗史”说发展历程

二、“诗史”说的结构和范式

三、“诗史”说的文史关系

第六章 历史诗学的当代转向

第一节 历史诗学的语言转向

第二节 历史诗学的空间转向

一、从平面的横向超越模式解释文学发展

二、从横向的群体商讨角度解释作家

三、从横向的文化互文性来解读文本

四、从文化共鸣角度解释阅读接受

第三节 历史诗学的文化转向

结论 历史诗学的洞见与盲视

后记

历史诗学通论(人文学丛书·第三辑)是2013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进。

得书感谢您对《历史诗学通论(人文学丛书·第三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 电子书
本书以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为研究角度,结合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史理论思潮,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种英国历史小说文类形态的嬗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性阐释。这对于弥补英国历史小说文类整体性研究和西方历史小说研究理论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方东树诗学研究 电子书
方东树不仅是桐城派的古文家,也是清代中后期一位重要的诗论家和理学家。
魏晋南北朝诗歌通论 电子书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成果,所涉时代诗作包括建安诗歌、正始诗歌、两晋诗歌、南朝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乐府诗歌等,研究的视角既有家族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诗歌创作研究,也有对诗歌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象、情感趋向的探讨。还有对山水诗、玄言诗、宫体诗、永明体等诗歌体式特征的详析。在关注文人诗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乐府诗的成诗模式与乐歌性质等方面。
闯进诗词才子班秒懂漫画古诗词:第三辑 电子书
看萌趣漫画,了解古代诗词名家的生平,读懂每一首诗词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古诗词。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文学研究近六十年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