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帮你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包括原始宗教和崇拜,传统宗法性宗教、道教、民间宗教,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由国外传进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论述了各种宗教的起源、发展或传入、传播的过程,各种宗教的教义、教派、仪式、仪轨等;各种宗教之间、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锋、融会。
作者简介
作者张践,北京人,195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尼山圣源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宗教学学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宗教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宗教通史》(合著)、《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合著)、《宗教·政治·民族》《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儒学与中国宗教》等十余部书稿;发表《儒教与中国政治》《儒家宗教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等一百多篇论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宗教通史(上卷)
序
卷前语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然崇拜
第三节 鬼魂崇拜
一 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二 父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三 鬼魂崇拜的当代民俗学验证
四 鬼魂崇拜与原始文明
第四节 生殖崇拜
一 女性生殖崇拜
二 男女合生与男性生殖崇拜
三 生殖崇拜的文化意义
第五节 图腾崇拜
一 考古学中的图腾资料
二 文献学中的图腾资料
三 民俗民族学中的图腾资料
四 四灵崇拜与龙凤文化
第六节 祖先崇拜
一 女始祖崇拜
二 男始祖崇拜与英雄神话
三 祖先崇拜的文化意义
第七节 原始神话
一 天地开辟神话
二 人类起源神话
三 氏族和民族起源神话
四 天体神话
五 英雄神话
第八节 原始祭祀、巫术、占卜
一 祭坛、祭器
二 巫术
三 占卜
第九节 小结
第二章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代国家宗教的形成时期——夏、商
一 “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二 传说中的夏代宗教生活
三 商代的宗教信仰系统
四 商代的宗教活动方式
五 商代宗教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古代宗教的鼎盛时期——西周
一 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与宗教观念变化
二 “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
三 《周易》蓍占及其人文意义
四 西周宗教组织的完善
五 周代的祭祀制度及其社会意义
六 周代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
第四节 古代宗教的动摇与转化时期——春秋战国
一 古代宗教的传衍与衰落
二 无神论思想的发生及其影响
三 儒家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
四 墨家的宗教异端思想及宗教化社团
五 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与神仙方术之学
六 法家的无神论思想及其对传统宗教的批判
七 “五德终始”说与“五帝”崇拜
第五节 古代宗教与先秦文明
一 古代宗教与科学技术
二 古代宗教与人文学科
三 古代宗教与文学艺术
第三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秦王朝的宗教
一 旧秦的宗教祭祀
二 秦朝的官方宗教祭祀
三 秦始皇的方仙崇拜
第三节 西汉的宗教和神学思潮
一 汉初的五帝崇拜和宗教祭祀
二 太一神的确立及其与五帝神的关系
三 西汉后期的天神祭祀与王莽修订祭礼
四 西汉宗庙典制的沿革
五 西汉的神仙方术
六 董仲舒的儒家神学与阴阳灾异说的流行
七 《礼记》中的宗教理论
第四节 东汉的宗教和神学思潮
一 东汉官方的宗教祭祀
二 谶纬的风行
三 《白虎通》的宗教意义
四 民间的种种鬼神之道与宗教风俗
第五节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一 中国道教的宗旨与特色
二 道教的历史渊源
三 道教产生于汉末的时代文化背景
四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五 太平道与黄巾军
六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第六节 佛教概况与入华初传
一 印度佛教简史及其基本教义
二 佛教初入中国的传说与史迹
三 东汉译经及其代表人物
四 《理惑论》与三教之争的肇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家宗法性宗教的整顿
一 宗法性宗教的神鬼系统
二 宗庙祭祀系统
三 宗法性宗教的政治文化功能
第三节 道教的成长与整顿
一 道教主要流派的演变及道书大量涌现
二 《黄庭经》的道教内养理论
三 葛洪和《抱朴子》
四 寇谦之对北魏天师道的清整
五 陆修静的道教理论与活动
六 集南朝道教之大成的陶弘景
七 道教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佛教的迅速传播和发展
一 佛教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三国、两晋的译经、传戒和求法
三 道安与早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
四 鸠摩罗什和僧肇所传播的“中观”思想
五 慧远及其佛学思想
六 僧官制度的创建及其功能
七 寺院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八 南北朝的译经、经录与僧传
九 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说
十 群峰涌起的南北诸家师说
十一 观世音、弥勒和阿弥陀信仰的流行
十二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五节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一 三教的状况与相互关系
二 儒、释、道三教几次大的理论冲突
三 三教冲突的政治表现——限佛、灭佛与兴佛
四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三教并奖政策与三教并习风气
一 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
二 三教之间的斗争
三 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
第三节 宗法性国家宗教祭礼的整饬
一 宗教祭礼的规范化
二 祭天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三 祭祖及丧服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四 其他宗教祭祀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五 国家宗教与唐代文化
第四节 佛教的繁荣与挫折
一 隋唐五代佛教的发展与王朝的管理
二 隋唐的译经与经录
三 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
四 玄奘西行与唯识宗
五 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
六 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
七 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八 前弘期佛教初传藏地及与本教的斗争
九 佛教与隋唐文明
第五节 道教的隆盛
一 隋唐五代皇室崇道情况
二 道教清修无为理论的发展
三 外丹道的兴盛、危机与钟吕内丹道的兴起
四 道教与隋唐文化
第六节 若干西来新宗教的流行
一 景教的流行
二 伊斯兰教的初传
三 祆教的流传
四 摩尼教的流传
五 景、伊、祆、摩四教的流传与唐代文化
中国宗教通史(下卷)
第六章 辽、宋、金、西夏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辽朝宗教
一 民族传统信仰及其汉化倾向
二 佛教的流行及其社会影响
第三节 宋朝宗教
一 国家宗教祀典的修订
二 禅、教并重与儒、佛合流
三 道教的兴旺
四 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与祆教的状况
第四节 金朝宗教
一 女真宗教旧俗和国家宗教礼制的建立
二 佛教的继续流行
三 河北新道教教派的出现和发展
第五节 西夏宗教
一 西夏统治者与佛教
二 西夏的赎经、译经与印经
三 西夏的僧人、流派和僧官制度
四 佛教与西夏社会文化
第六节 西藏佛教的再弘传及宗派的形成
一 后弘期佛教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二 藏传佛教诸派及其理论
第七章 元朝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官方宗教礼仪的建设与特点
一 郊天
二 宗庙
三 太社、太稷
四 宣圣
五 岳、镇、海、渎
六 蒙古旧俗
第三节 汉、藏佛教的发展与帝师制度
一 元朝帝王的崇佛政策
二 汉地佛教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
三 汉地佛门诸宗的流传
四 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帝师制度
五 佛教与元代社会文化
第四节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一 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二 理论与经典
三 教派、僧阶与寺院制度
四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
第五节 全真道的繁荣与江南道教的流行
一 邱处机与全真道的隆盛
二 江南正一道的繁荣景象
三 江南流行的净明道
第六节 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振兴
一 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再次传入
二 伊斯兰教的好时光
三 犹太教有所发展
第七节 白莲教的崛起与元末社会变革
一 白莲教的产生与发展
二 元末白莲教起义
第八章 明朝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家宗教祀典的后期发展与完备
一 郊祀
二 社稷、日月、先农、先蚕、高禖
三 神祇坛和天上、地下诸神
四 历代帝王、圣贤、功臣之祀
五 宗庙
六 丧礼与丧服
第三节 汉地佛教的延续与藏传佛教的改革
一 明代统治者的佛教政策与管理制度
二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与明王朝的奖掖政策
三 禅宗两大派系及其代表人物
四 明代其他诸宗
五 明末佛教四大家
六 佛教在社会文化中的辐射与延伸
第四节 道教的世俗化与符箓派的荣盛
一 明王室与道教
二 道教教派与思想
三 道教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
四 《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
第五节 基督教的再传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一 传教士想方设法进入中国
二 利玛窦的天主教儒学化策略
三 南京教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冲突
四 “三柱石”护教之功与明末教会复兴
五 基督教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六节 伊斯兰教的新发展和儒化倾向
一 明王朝与伊斯兰教
二 经堂教育的兴起
三 汉文译著的出现
四 穆斯林与明朝文化
第七节 民间宗教的活跃与发展
一 明代民间宗教概况与白莲教的演变
二 罗教及其衍支东西大乘教与老官斋教
三 黄天教和弘阳教
四 三一教及其特点
五 明代民间宗教的共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九章 清朝前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家宗教祭祀与民间祖先崇拜
一 坛制、祭设与仪注
二 尊孔与祭孔
三 满族宗教旧俗的保存和演化
四 贵族与平民之祭祖与丧礼
第三节 佛教的发展与转衰
一 清廷对佛教的推崇与管理
二 禅宗的派系流衍
三 汉地其他各宗
四 藏传佛教的发展及清廷的管理
第四节 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的扩散
一 正一道的衰落
二 全真道的中兴
三 《道藏辑要》和新道书
四 道教文化在民间的扩散
第五节 民间宗教在镇压中继续勃兴
一 发展概况与清廷的禁灭政策
二 八卦教的兴衰(含清水教、天理教)
三 其他教派的活动
四 民间宗教的社会文化意义
第六节 伊斯兰教的演进与苦难
一 清廷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二 伊斯兰教中国教派和门宦的形成
三 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活跃
四 伊斯兰教与回民起义
第七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及清廷的禁教
一 清初传教事业顺利发展
二 教会内部“礼仪之争”与康熙政策的转变
三 雍、乾、嘉三朝的禁教与教案
四 东正教及基督新教的传入
第十章 清朝后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晚景
一 国家宗教祀典的若干变动
二 祭孔的升格和孔府的祭祀
三 民间祭天祭祖及其他宗教风俗
四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终结
第三节 佛教僧团的衰落与佛学研究的勃兴
一 清后期佛教流衍大势
二 佛教宗派的苟延
三 居士成为佛学的主流
四 世俗学者的佛学研究
五 动荡社会中的藏传佛教
第四节 道教的衰微和延续
一 道光以后正一道天师状况
二 晚清之全真道
三 道教文化继续向社会扩散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厄运和搏进
一 穆斯林起义与清廷的高压政策
二 伊斯兰教教派和门宦的流变
三 伊斯兰经学与汉文译著的成就
第六节 近代社会矛盾漩涡中的基督教
一 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的作用
二 基督教各派在华传布状况
三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
四 风起云涌的教案浪潮与义和团运动
五 另一个侧面的评说
第七节 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
一 八卦教的后期演变及其与农民运动的关系
二 天地会、哥老会与太平军、辛亥革命
三 义和团运动与民间宗教信仰
四 真空教、斋教与一贯道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佛教的“复兴”与改良运动
一 开始向现代宗教形态过渡的佛教
二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
三 佛教大师的活动与思想
四 著名学者卓有成效的佛学研究
五 藏传佛教在诸多矛盾中艰难发展
第三节 道教的衰微与复苏
一 政治时运影响道教命运
二 道教学者重建道教理论的努力
三 近代教外道教学术研究的兴起
四 民国道教与民间文化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新气象
一 进入转折和动荡时期的中国穆斯林
二 穆斯林宗教社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三 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 伊斯兰教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五 著名中国穆斯林学者的活动和贡献
六 民国时期重要地区的伊斯兰教状况
第五节 民间宗教信仰概貌
一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余波与散化
二 民间秘密宗教的流衍与公开化
三 民间宗教风俗种种
第六节 基督教加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一 基督教顺利发展的内外条件
二 基督教各派的流布
三 基督教与民国政治
四 基督教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及其贡献
第十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简介
第一节 民族传统宗教
一 萨满教
二 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第二节 道教与少数民族
第三节 佛教与少数民族
一 藏传佛教
二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少数民族
第四节 基督教与少数民族
第五节 伊斯兰教与少数民族
第十三章 中国宗教史的简要回顾
第一节 中国宗教史的发展阶段
一 原始时期
二 三代时期
三 秦汉时期
四 魏晋至宋元时期
五 明清时期
六 民国时期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一 原生型宗教的连续存在和发展
二 皇权始终支配教权
三 多样性和包容性
四 人文化和世俗化
五 三重结构的衔接与脱节
六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明显差异
第三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作用
一 宗教与中国政治
二 宗教与中国经济
三 宗教与中国哲学
四 宗教与中国道德
五 宗教与中国文学艺术
六 宗教与中国科学技术
七 宗教与中国民俗
八 宗教与内外文化交流
主要参考书目
修订版后记
中国宗教通史(全二卷修订版)是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牟钟鉴。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宗教通史(全二卷修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