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看晚期的政局变化。
内容简介
本书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选题视角新颖,在梳理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从荒政与河政两个层面探讨其与晚清政局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此探究单次灾荒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的把握较为准确,并得出了一些合理的结论。比如:作者认为铜瓦厢决口改道具有双重属性,其既为近代重大灾害事件,又是清初以降备受重视的河务问题,在清代黄河史上具有时间坐标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贾国静,1977年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清代黄河史,近代灾荒史,社会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从“自然之河”走向“政治之河”(代序)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进路与资料说明
第一章 天灾还是人祸:距今最近的黄河大改道
第一节 大河改道
一 铜瓦厢决口之发生
二 黄水流路
三 致灾程度
第二节 “缓堵”对策的出台
一 清廷面临的空前困局
二 道咸以降之河务状况
三 “缓堵”决口为何意?
第三节 救灾举措乏力
一 开捐筹赈
二 截留漕项
三 蠲缓额赋
四 平抑粮价
第四节 决口改道原因探究
一 时人的评论
二 民国以来的研究
三 岂为天灾?
小结
第二章 复故还是走新:一场牵动朝野的持久论争
第一节 清中期的改道论
第二节 咸同战乱时期的新旧河道之争
一 改道之初争论旋起旋消
二 咸丰十年改道论起及相关筹商
三 同治三年改道论自起自消
第三节 “同治中兴”时期的新旧河道之争
一 恢复河运的努力与复故论起
二 侯家林决口后的朝野论争
三 李鸿章的海运思想:左右争论的重要力量
第四节 光绪年间应对河患之策与争论再起
一 分减河之争
二 郑州决口:新旧河道之争的最后事机
小结
第三章 从中央到地方:改道后黄河管理规制的演替
第一节 清前中期黄河管理制度概况
一 制度创置
二 制度膨胀及其弊病
三 体制内外之关系
第二节 咸同战乱时期干河机构的裁撤
一 南河机构的裁撤
二 东河干河机构的裁撤
第三节 同光时期地方性治河规制的设置
一 同治年间围绕新河道责任归属的论争
二 光绪年间的职责推诿及地方性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四节 清末黄河管理制度的终结
一 “百日维新”期间河督旋撤旋复
二 庚子事变后黄河管理制度的解体
小结
第四章 民埝与官堤:新河道治理的地方实践
第一节 民埝修筑:基层官绅的治河努力
一 清廷授意下民埝的修建
二 民埝能否担当御水大任的争议
第二节 官修大堤的断续进行:地方督抚担当大任
一 官修大堤屡议屡置
二 新河道上游决口与大堤的断续修建
三 下游大堤“一气呵成”
第三节 地方督抚的废埝努力
一 水患依旧
二 民埝修守官方化
三 废除民埝的尝试及失败
四 李鸿章的“大治办法”
第四节 晚清黄河治理相关因素分析
一 河工经费
二 士绅与治河实践
三 官民关系
小结
第五章 河患与内乱:黄泛区的叛乱及捻军兴亡
第一节 黄泛区叛乱加剧
一 改道前黄泛区叛乱概况
二 改道后黄泛区反叛力量的发展
第二节 皖北捻军趁势发展
一 捻军北进
二 捻土联合
三 清军的防御
第三节 清廷对东路捻军的剿杀
一 僧格林沁的追剿及覆没
二 曾国藩的无效围追
三 李鸿章的围剿与捻军覆亡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贾国静。
得书感谢您对《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