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社丛书(全四册)

讲学社丛书(全四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丛书包括《现代世界的诞生》《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全四册。

内容简介

《现代世界的诞生》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并对现代性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那就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或曰宗教)等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麦克法兰以最古老的现代国家英格兰作例,通过描述英格兰社会方方面面的独特性,丝丝入扣地剖解开启现代性大门的每一把钥匙及其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幅关于“英格兰奇迹”的比较性画面,可以帮助中国读者理解西方的历史与中国的现状,思考如何在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解决最棘手的“社会凝聚”问题。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内容以2010年著名土耳其裔美国汉学家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扩充而成。德里克教授从“全球现代性”的视角对20世纪初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知识话语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批判性的反思。其所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到社会学和人类学,再到儒学与国学。在本书中,它们都被理解为进入一个根本问题的共同窗口,即后革命时代的中国思想对文化与历史的调适。全书共分八讲:前两讲通过厘清现代性、全球性以及历史等基本概念,说明了作者进行反思的方法论,提出我们的认识途径是“全球现代性”的视角;接下来逐次反思过去百年中国的社会史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以及儒学和国学等知识领域经历的变革;最后再次总体反思全球现代性以及中国当下的发展,并对未来作出警示。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内容以2012年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整理而成。狭间直树教授在“东亚近代文明史”的宏阔视野下,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将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的经历和转变,尤其是与康有为的关系,明治日本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学术的影响,以及“二十一条”后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等议题,作以细致的呈现和剖析,力图揭示梁启超其人其思对于东亚近代文明形成和内部互动的意义。依照“讲学社丛书”的体例,本书在讲稿之外增加了丛书总序、学者评议、印象记等内容,并收入作者讲演中涉及的曾发表过的三篇论文作为附录,另附有少量彩色插图。

《西中有东》讨论了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和组织设计在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和英国的发展演变,并在此过程中,复原了中国的正义传统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有关社会公义的政治讨论和制度建设中扮演的隐藏角色。全书以结构性分析为框架,创造性采用跨语际、跨视觉的研究方法,从人民的定义、社会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观、言论自由四方面着眼,具体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讨论与制度建设,以及后世英国对中国材料的译介引述和对中国形象的褒贬讨论。包华石广泛征引文献和视觉材料,以说明不论中国还是英国,当面对愈加放纵的特权和专制权力时,众多名人志士都采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击。而今天,我们却只对有所谓“欧洲近代早期”的发明耳熟能详。事实上,前工业时代中国和英国的历史发展有着众多相似的经历,譬如受过教育的非贵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术的普及、大众识字率的提高、不断扩张的艺术市场、公共领域的出现等等。正是这些共性经历,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在18世纪产生了革命性互动。

作者简介

作者艾伦·麦克法兰,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著作等身,研究视角遍及全球,其作品曾被翻译成日、法、德、西等文。麦克法兰曾在喜马拉雅山区(尼泊尔和阿萨姆)有过三十年的田野调查经验。

章节目录

现代世界的诞生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总序

鸣谢

致中国读者

01 怎样提问

02 战争、贸易和帝国

03 现代技术

04 资本主义的起源

05 物质生活

06 种姓和阶级

07 文化

08 家庭、友谊和人口

09 公民社会

10 权力和官僚制度

11 法律和暴力

12 教育、语言和艺术

13 知识

14 统一之神话

15 宗教和伦理

16 民族性

17 英格兰道路

参考书目

评议 (刘北成)

印象记01 牛仔麦克法兰

印象记 02 麦氏讲座的诞生

后革命的时代的中国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第一讲 导论现代性,全球性,历史——方法论的反思

现代性

全球现代性

多种现代性

多元历史

【课后讨论】

第二讲 我们的认识途径全球化

多元现代性

全球化与人文科学

多元现代性:全球性的文化多元主义

将当下历史化:日常斗争与认知途径

第三讲 现代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览

结论性意见:遗产

第四讲 边地上的孔夫子全球化、发展的国家与儒学重构

儒学的死亡与复活

东亚、资本主义与儒学

“美国的孔子”:杜维明与儒学复兴

“制造儒学”

“边地上的儒学”

【课后讨论】

第五讲 时间空间、社会空间与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的文化形成:当下和过去

China/中国——为无名国度命名

历史的负担:文化与多元决定

流动中的文化:跨民族主义与文化栖居空间

【课后讨论】

第六讲 中国化将中国世界化

社会学和人类学:起源与本土化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本土化:社会科学中的政治

中国化:一种批判性评价

第七讲 全球现代性时代的国学

全球现代性与知识扩散

遗产

国学/全球现代性

第八讲 全球现代性的再反思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

全球性的概念领域

全球现代性

全球现代性的过去与未来(?)

参考书目

评议:国学院里的德里克

一、怎样阅读“这一位”作者

二、滑得像泥鳅的“现代性”

三、当发展也成了一种“主义”

四、国学院里的德里克

印象记01 从“德老”到“老德”

印象记02 德里克

差点参与军事政变

在台湾学汉语,淘旧书

“六十年代的经验”

第一个把全球化概念介绍到中国

专访:“历史学不是反革命的”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第一讲 东亚近代文明史的时段划分——世界史的近代与东亚

一、就讲座题目的若干说明

二、东亚近代史的“文明史”时段划分

三、日本对于逃亡前的梁启超的意义

第二讲 身为康有为的弟子

一、梁启超的学识

二、康有为的学生

三、逃亡之后的在日活动

四、日本支持者

第三讲 梁启超思想的独立

一、康有为的来日与梁启超

二、《清议报》的改编

三、《仁学》与《谭嗣同传》

第四讲 梁启超的“辉煌期”

一、《新民丛报》的发行

二、梁启超掌握的新学理

三、关于“新民说”

四、“新民说”的立论基础和轴心的转移

第五讲 “预备立宪”时代的梁启超

一、清朝的“预备立宪”与梁启超的宪政视察报告

二、关于《请定国是折》

三、梁启超移居须磨

第六讲 民国初年的梁启超

一、回国后的政治地位

二、对日态度的变化

三、日本人的对华态度

第七讲 梁启超与历史学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

二、对桑原骘藏的评价

三、作为“科学”的历史学

第八讲 《梁启超年谱长编》的编辑与翻译

附录

清朝的立宪准备与梁启超的代作上奏

一、派遣考察政治五大臣的经过与梁启超

二、梁启超之代作奏折——《请定国是折》

三、梁启超代作奏折之时代位置——以“阶级”为媒介

“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启超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他

序言

一、《知新报》中的《谭嗣同传》

二、《东亚时论》中的《谭嗣同传》

三、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其一《清议报》中的《谭嗣同传》

四、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其二《仁学》单行本中的《谭嗣同传》

结语

《新民说》略论

导言

一、《新民说》与“中国之新民”

二、《新民说》中的国家和国家思想

三、《新民说》与日本

四、“论私德”之后的“中国之新民”的立场

结语

评议

印象记

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讲 导言

方法

文化政治

17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18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20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第二讲 施政权力

以威严来显示的施政权力

近代早期英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

古典官僚理论中的施政权力

近代早期中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

第三讲 政体

中古中国的政体

政体与大众

宋代的政体与人民

政体的形象化

作为政体形象化表达的山水画

特权与法律

第四讲 人民(上)

在朝堂宫廷中表现“人民”

在民间草野中表现“人民”

人情

艺术与社会

第五讲 人民(下)

“人民”的另类视角

第六讲 平等在中国

人与贤能才干

个体道德选择的形象化

隐私权与所有权

第七讲 平等在英国

官职与荣誉

贤能才干与贵族身份

监察与贪污腐败

监察与世袭特权

贤能才干与个人品质

启蒙运动晚期的激进分子与中国

第八讲 自然(上)

自然世界

上古中国自然世界的形象化

从自然到“自由”

近代早期中国自然世界的形象化

自然主义与自然

自然的形象化

庄子与个体自由的论述

第九讲 自然(下)

错落参差之美

自然的形象化

第十讲 言论(上)

汉代中国关于政治言论的制度性保护

汉代中国对异议的形象化

中古中国的政治反馈

宋代中国的制度改革

宋代中国对异议的形象化

第十一讲 言论(下)

欧洲人对于中国平等观念的回应

“来自中国人的论点”以及英国人的回应

近代早期英国对于不公正的形象化

帝国的反击

伏尔泰、中国与英国

约翰·威尔克斯与言论自由

启蒙运动晚期的激进分子与中国

结论

评议 为中国人民声辩

一、作为理解框架的欧亚大陆

二、对于民族主义的两种态度

三、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影响

印象记 清华园里的包华石

讲学社丛书(全四册)是2013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讲学社丛书(全四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的兴起谈起,介绍了此思潮兴起的学术与社会背景。
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刘永华力作。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电子书
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规训革命.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
溪畔灯微 电子书
196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失学两年半后,意外收到重获上学资格的通知,怀着要马上奔回课堂的迫切心情,我独自一人,在晚上九十点钟,沿一条20华里的山路摸黑走出深山。那片深山,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