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

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跨文化和多元化的独特视角,国内外广受好评的心理学史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按时间顺序,论述了推动心理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社会背景、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生活和所属理论学派。

本书作者重视多样性和跨文化、跨学科视角,探讨了心理学在美德奥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如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

本书的思想和材料,就像一块块拼图,历经岁月沧桑而组合在一起,记述了曾经生活、工作和创造历史的那些杰出人物,也描述了他们为今日心理学打下基础的那个令人惊讶的时代,它既承接着过去,也关乎现在和未来。

作者简介

作者埃里克·希雷,是一位教授、研究员和作者。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完成了博士后项目,先后任职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乔治·梅森大学。他的研究兴趣广泛,曾独自撰写、与人合著多部关于跨文化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心理学史的著作。在他的著作中,他开发出一种独特的、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人类行为。

除了教学和学术工作外,他还为世界各地的媒体撰写评论文章。他的个人网站是www.ericshiraev.com。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致谢

第1章 理解心理学的历史

1.1 绪言

1.1.1 我们研究什么

1.1.2 重复的主题

1.2 四类心理学知识

1.2.1 科学知识

1.2.2 大众信念

1.2.3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1.2.4 法律知识

1.2.5 四类知识的互动

1.3 社会与心理学史

1.3.1 资源

1.3.2 社会气氛

1.3.3 学术传统

1.4 心理学史学

1.4.1 同行评议

1.4.2 争议的必然影响

1.4.3 社会地位、社会名望和权力

1.4.4 克服选择性注意:性别和种族

1.5 理解心理学的历史

1.5.1 误导性标签

1.5.2 碎片化和标准化

第2章 早期的心理学知识

2.1 人类文明早期的心理学知识

2.1.1 美索不达米亚

2.1.2 古埃及

2.2 希腊文明中的心理学知识

2.2.1 早期的灵魂概念

2.2.2 认知

2.2.3 情绪和需求

2.2.4 人类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2.2.5 异常症状

2.2.6 关于健康与道德行为的观点

2.2.7 评价希腊人的影响

2.3 印度和中国的心理学知识:非西方心理学传统的介绍

2.3.1 印度教传统

2.3.2 生命轮回

2.3.3 思维和行为

2.3.4 佛教传统

2.3.5 自我

2.3.6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心理学观点

2.3.7 整体论与和谐

2.4 第一个千年之交的心理学知识

2.4.1 罗马人:哲学与科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2.4.2 早期基督教传统:灵魂的不朽

2.4.3 罪疚和罪恶的心理基础

2.5 中世纪盛期知识的进一步发展(11世纪~14世纪)

2.5.1 基督教神学: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声誉

2.5.2 早期阿拉伯和伊斯兰文明中的心理学观点

2.6 评价

2.6.1 不要高估差异

2.6.2 精神传统内积累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2.6.3 欧洲和亚洲的哲学家有“独特思想”吗

第3章 千年中期转型阶段的心理学:15世纪至18世纪末

3.1 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转型

3.1.1 文艺复兴

3.1.2 宗教改革

3.1.3 科学革命

3.2 千年中期的心理学:人们知道些什么

3.2.1 科学知识

3.2.2 宗教基础和民间的知识

3.3 学者及其理论的影响

3.3.1 认识论:理解心理经验

3.3.2 勒内·笛卡儿:理性思考者和笛卡儿传统

3.3.3 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的一元论

3.3.4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3.3.5 托马斯·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

3.3.6 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

3.3.7 乔治·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3.3.8 发展中的英国经验主义:大卫·休谟

3.3.9 发展中的联想主义:大卫·哈特莱

3.3.10 连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伊曼努尔·康德

3.4 法国的唯物主义与启蒙运动

3.4.1 保罗-亨利·西里的唯物主义

3.4.2 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3.4.3 拉·美特利的机械主义

3.4.4 伏尔泰和卢梭与道德和社会发展

3.5 评价

3.5.1 社会氛围的变化

3.5.2 个体成为关注的焦点

3.5.3 知识依然主要靠猜测

3.5.4 宗教观点依然占主导

3.5.5 知识维护的社会秩序

第4章 实验室里的心理学

4.1 19世纪的变迁

4.1.1 资源和基础设施

4.1.2 19世纪的社会环境

4.1.3 19世纪的学术传统

4.1.4 人们对心理了解多少:概览

4.2 生理学和哲学:两个学术流派

4.2.1 精神哲学的影响

4.2.2 生理学的影响

4.3 早期心理学中的测量

心理时间的测量

4.4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4.1 德国有利的社会环境

4.4.2 冯特在德国创建了一个实验室

4.4.3 美国的实验室:对比一览

4.4.4 德国和美国以外的实验室

4.5 在实验室里:寻求自己身份的心理学

4.5.1 威廉·冯特的观点

4.5.2 冯特同时代人提出实证心理学

4.5.3 构造主义在美国

4.5.4 美国心理学会:开端

4.6 评价

4.6.1 一条不容易的道路

4.6.2 来自实证研究的推动

4.6.3 一个集体的创造

4.6.4 心理学实验室和组织

第5章 20世纪初的心理学与大众社会

5.1 社会和文化景观

5.1.1 现代大众社会

5.1.2 社会氛围的变化

5.2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5.2.1 科学探索

5.2.2 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5.2.3 更多的心理学家成为实践者

5.3 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心理学

5.3.1 人们所知道的:科学知识

5.3.2 大众信念

5.3.3 价值观

5.3.4 法律知识

5.4 机能主义心理学:联结个体与社会环境

5.4.1 威廉·詹姆斯关于精神现象的观点

5.4.2 作为实用学科的詹姆斯心理学

5.4.3 发展的机能主义:卡尔金斯、安吉尔和卡尔

5.5 心理学领域的进化论观点

5.5.1 进化论

5.5.2 对心理学的普遍影响

5.6 心理学中的新领域

5.6.1 心智能力研究

5.6.2 儿童与教育心理学

5.6.3 工业和消费者研究

5.6.4 犯罪行为心理学

5.6.5 性别心理学

5.7 评价

5.7.1 经济发展因素

5.7.2 教育发展因素

5.7.3 对心理学家的需求渐长

5.7.4 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更独立的学科

第6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临床研究和心理学

6.1 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哪些了解

6.1.1 科学知识

6.1.2 流行观念

6.1.3 意识形态

6.1.4 法律知识

6.2 社会环境和精神病理学

6.2.1 性、毒品与异化

6.2.2 对精神疾病看法的改变

6.2.3 异常和偏差行为的医学化

6.2.4 地盘之争: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6.3 理解精神疾病

6.3.1 精神疾病的分类

6.3.2 关于精神疾病的两个假设

6.3.3 搜索大脑

6.3.4 研究神经系统

6.3.5 转向遗传

6.3.6 关注社会和心理原因

6.4 早期的治疗尝试

6.4.1 在哪治疗?精神病院

6.4.2 如何治疗

6.4.3 第一个心理诊所和临床心理学家

6.5 评价

6.5.1 精神疾病观点的变化

6.5.2 精神疾病案例的增加

6.5.3 精神病学的诞生

6.5.4 临床心理学的诞生

第7章 行为主义传统的诞生与发展

7.1 社会形势:这是行为主义的好时代吗

7.2 动物心理学

7.2.1 动物和比较心理学家

7.2.2 爱德华·桑代克的影响

7.3 反射研究

7.3.1 伊万·巴甫洛夫的工作

7.3.2 巴甫洛夫分析“高级”神经活动

7.3.3 弗拉基米尔·别赫捷列夫的反射学

7.3.4 反射学的应用

7.4 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

7.4.1 开始

7.4.2 应用

7.4.3 华生的矛盾

7.4.4 为什么华生的行为主义受到欢迎

7.5 评价

7.5.1 一种新的科学方法

7.5.2 一个还原论者的尝试

7.5.3 混合的反应

第8章 精神分析的诞生与发展

8.1 社会与科学形势

8.1.1 早期的全球化

8.1.2 民族主义

8.1.3 科学的复杂性

8.1.4 创作的复杂性

8.1.5 战争

8.1.6 精神分析的起源

8.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8.2.1 精神分析的诞生

8.2.2 精神分析的发展

8.2.3 发展中的精神分析

8.2.4 精神分析对社会的反思

8.3 精神分析的早期转变: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8.3.1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8.3.2 阿德勒观点的演变

8.3.3 个体心理学

8.4 精神分析的早期转变:卡尔·荣格

8.4.1 弗洛伊德和荣格

8.4.2 思想的形成

8.4.3 理论扩展

8.5 评价

8.5.1 寻找生理基础的尝试

8.5.2 进化科学仍然令人怀疑

8.5.3 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8.5.4 方法论是最薄弱的环节

第9章 格式塔心理学之路

9.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形势

9.1.1 战后的心理学与社会

9.1.2 纳粹主义与科学

9.1.3 共产主义与科学

9.2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9.2.1 主要观点

9.2.2 理论根源

9.2.3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

9.2.4 格式塔知觉原则

9.2.5 从知觉到行为

9.3 格式塔理论的发展

9.3.1 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

9.3.2 其他理论和应用中的格式塔原则

9.3.3 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命运

9.4 评价

9.4.1 心理学与其社会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9.4.2 历史中的地位

9.4.3 基本原则:整体论

9.4.4 对当下感兴趣

9.4.5 与行为主义的关系

9.4.6 科学的呼吁

9.4.7 跨文化效度

第1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0.1 社会和心理学

10.1.1 美国的影响力

10.1.2 社会气氛和心理学

10.1.3 研究状况

10.2 心理测验

10.2.1 陆军测验项目

10.2.2 埃利斯岛研究

10.2.3 对学龄儿童的测验

10.2.4 应用心理学

10.3 发展与认知心理学

10.3.1 高级心理功能的理论:列夫·维果斯基

10.3.2 让·皮亚杰的发展观点

10.4 人格理论

10.4.1 传统和方法

10.4.2 特质传统

10.5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

10.5.1 社会本能理论

10.5.2 实验社会心理学:他人的影响

10.5.3 社会判断理论

10.6 评价

10.6.1 心理学家数量在增长

10.6.2 研究的范围和种类

10.6.3 聚焦于测验

10.6.4 发展理论势头十足

第11章 20世纪中叶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和应用途径

11.1 行为主义进一步的发展

11.1.1 行为科学的实践

11.1.2 B. F.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11.1.3 新行为主义概述

11.2 精神分析的弯道

11.2.1 精神分析与社会

11.2.2 理论扩展:自我心理学

11.2.3 理论延伸:离开力比多的概念

11.2.4 精神分析延展至社会科学

11.2.5 精神分析和犹太人

11.2.6 对精神分析的综述

11.3 评价

11.3.1 “主流”科学中的地位

11.3.2 决定论

11.3.3 适应和进步主义

11.3.4 跨文化的应用

第12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12.1 社会面貌

12.1.1 心理学和全球发展

12.1.2 学术传统

12.2 人本主义心理学

12.2.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基

12.2.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则

12.2.3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12.2.4 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12.2.5 理论和应用领域

12.2.6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12.3 认知心理学

12.3.1 传统的复兴

12.3.2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12.3.3 对认知心理学的述评

第13章 聚焦当代问题

13.1 第1课 心理学继续处理“传统主题”

13.1.1 心身问题

13.1.2 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13.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2 第2课 心理学欢迎交叉科学

研究人们如何做决策

13.3 第3课 心理学没有遗弃它的传统

13.3.1 研究越来越精细化

13.3.2 回溯理论与澄清知识

13.3.3 对伪科学的回应

13.4 第4课 心理学能够纠正过去的错误

13.4.1 心理学中的进化观点

13.4.2 全新的精神分析吗

13.5 第5课 心理学仍然是一门进步科学

译后记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是2018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作者[美] 埃里克·希雷。

得书感谢您对《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幼儿心理学(第2版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通过详细的文本、案例、视频与图片,从多维度科学、生动地突出幼儿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消费者行为学(第3版)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知识。
社会心理学(第10版) 电子书
1.作者:埃略特.阿伦森当代社会心理学领军人物、“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之一、美国心理学会仅此一位三项大奖获得者,近90岁高龄第10次修订。2.译者:侯玉波北京大学备受学生欢迎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讲授者侯玉波领衔翻译。3.推荐人张建新、彭凯平作序力荐;中国心理学会历任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历任、现任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联袂推荐。4.涵盖社会心理学学科的13大基础研究领域和3大应用领域;哈弗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700多所大学所用教材;中国多所大学心理学课程参考读物。5.随书附赠《社会心理学核心概念手册》、16章译者音频导读、译者为本书提供的配套习题答案。6.新增“热门话题”版块,紧跟社会趋势;更新大量“试一试”练习版块,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新增“小调查”“思考题”版块,鼓励创新性阅读与批判性思考;新增“问题回顾”和“自测”版块,巩固核心知识。7.双色印刷,知识点更清晰,提升阅读体验。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案例分析(第2辑) 电子书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注重应用性,突出操作性、前沿性。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 电子书
1.心理学入门读物,语言生动有趣,被誉为"比小说还好看的心理学入门读物"。2.作者是当代为人所熟知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50年教学经验心血之作。为祝贺本书的出版,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心理学界的摇滚明星"作者津巴多为本书写了中文版序,并录制了祝贺视频。3.中国心理学家翻译团队:本书翻译特别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心理健康与社会治理研究支撑中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并且集合了书中14个心理学领域的14位学者,他们分别来自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济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4.心理学家们联合推荐: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赵国祥,几任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白学军、沈模卫、莫雷、游旭群、周晓琳,亚洲心理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韩布新,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吴艳红联合推荐。5.内容涵盖14个基础心理学细分领域: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毕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障碍及治疗等14个领域。6.本书特色——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每一细分专题均由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出,并围绕该问题提出相关的心理学细分领域的核心概念,在回答一系列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立对该领域的认知。7.版块丰富:为了让阅读与学习更有趣,本书版块丰富,如"心理学很有用""试一试""写一写""批判性思维的应用"等。8.更新内容近半:第8版是津巴多在80多岁高龄所做的更新,较之其他版本,做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更新,修正、删减、增加近50%的内容。9.配套学习资源丰富:14个视频导读、随书赠送《心理学核心概念学习手册》《十大心理学知识应用手册》2个配套学习手册、提供书中图表免费下载。10.双色印刷、彩色插图:知识点更清晰,让学习与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