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对社会的合适解释,我们如何能够希望改变它呢?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范畴重释与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研究”( 10ASH001)的最终研究成果,书中从重大社会关切出发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性阐发,对社会、生活等一系列重大范畴进行了新的界定,对社会研究范式和中国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表达。
作者简介
作者王雅林(王亚林),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41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科研、党政和编辑工作,1980年以后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方式和发展与社会理论。出版《生活方式概论》《闲暇社会学》《繁难的超越》《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延伸地带——昌五社区研究》《信息化:生存与超越》《城市休闲》《构建生活美》《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三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一次特别贡献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绪论 扬起生活的风帆
第一章 寻找人类美好家园:马克思的求索
第一节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理论遗产
第二节 重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解释框架
第三节 《序言》理论逻辑的历史边界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历史超越和新的“轴心转换”
第五节 作为社会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结构的“三个层次”
第六节 《序言》重释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第二章 “社会”的再发现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社会概念迷思
第二节 “社会”概念在我国传播的本土文脉承接
第三节 社会的再发现:费孝通的理论贡献
第四节 破解社会学的迷思
第五节 重建社会学信仰
第三章 生活是什么?
第一节 生活:一个亟待确立科学范畴地位的基石性概念
第二节 把握生活概念的三个维度
第三节 不能把生活概念等同于“日常生活”概念
第四节 日常生活、日常性及其生活的特性
第五节 生活: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
第四章 “生活论”研究范式的构建
第一节 日本社会学的生活理论研究
第二节 “生活论”研究范式下的应用研究案例
第三节 重建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第五章 “生活型社会”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解读“围城现象”
第二节 西方“消费型社会”模式演化中的悖论效应
第三节 破解“围城”现象:中国不能走入“消费型社会”之城
第四节 找寻通往社会幸福的“方舟”:“生活型社会”
第五节 “生活型社会”的构建:理论与现实价值
第六章 生活方式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的理论思想
第三节 我国生活方式研究的历程
第四节 生活方式理论的结构
第五节 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第六节 生活方式的社会建构功能
第七节 对重大现实关切的生活方式的理论回应
附录
附录1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要义与条件——访著名学者王雅林教授
附录2 学术研究要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厉害”
附录3 走向学术史的生活方式研究——王雅林教授学术历程探索
后记
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雅林。
得书感谢您对《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