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立足于李泽厚先生的观点,认为西方是两个世界,中国是一个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项目”的成果。本书认为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自由的历史理念,体现出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本书深入考察了这一持续数千年的哲学传统,梳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的精神内核,认为这一西方特有哲学传统在马克思的历史-实践哲学中得到了根本的革命性的变革。本书分为“导论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从柏拉图到马克思”、“第一章 理性、自由与普遍法治康德历史理念的基本精神和最高目标”、“第二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上)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三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下)黑格尔历史哲学”、“第四章 实践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自由马克思历史理念”、“第五章 资本与世界历史(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资本与世界历史(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余论 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张力”几部分。

作者简介

作者刘敬东,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曾获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出版说明

导论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历史理念的一种考察

引子 两个世界与历史理念

一 奠基与确立:传统之追溯

1.本原—数—逻各斯—存在—努斯—普遍定义:两个世界的形成史

2.用理念拯救现象: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之哲学传统的最终确立

3.黑格尔、策勒尔、里克曼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4.西塞罗:两种法律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

二 传统与重塑:两个世界的独特的神学形态

1.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的对立和斗争史

2.托马斯:永恒法与人间法律之间的张力结构

3.哲学与信仰:两种伟大传统的融和、再造和重生

三 启蒙与成果:人的自由与制度设计

1.文艺复兴:开启现代世界的序幕

2.宗教改革:自由精神成为现实世界的普遍原则

3.启蒙哲学:理性自由的原则与新的社会制度的设计

四 理念与历史:理性、自由、普遍法治与现代国家

1.理性与自由:建立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

2.康德: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高任务

3.黑格尔:理性与热情交织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

4.两个世界的现代形态:理念与现实的调解和统一

五 实践批判:阶级对立、社会革命与人类解放

1.实践批判:现实世界的根本性变革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理论

2.两个世界的根本变革: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及其扬弃

六 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张力:关于马克思批判—实践哲学的一个反思

1.成就与问题: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历史命运的一个考察

2.市场、法治与自由:社会主义理念与实践的重大变革

第一章 理性、自由与普遍法治 ——康德历史理念的基本精神和最高目标

一 理性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1.为知识奠基、为自由论证:康德哲学的基本使命

2.“先天综合判断”:“哥白尼式的革命”

3.人为自己立法:普遍的道德律令与人的自由

4.目的论:现象与本体之两个世界的张力与统一

二 历史理念:大自然、理性与自由

1.自由与必然: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康德的历史哲学

2.大自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历史进程

3.大自然发展人类秉赋的手段和途径: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

三 自由之实现:普遍法治、世界历史与永久和平

1.大自然迫使人类解决的最大问题: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2.人类的永久和平:国内公民制度与世界公民制度的统一

3.联合国与WTO:康德历史理念的一个证明

四 康德历史哲学:意义与问题

1.启示

2.问题

第二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上) ——黑格尔历史哲学: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非理性的动力结构

一 两个世界的历史理念与理性自由的哲学主题

二 世界历史的主宰与动力:理性—非理性的动力结构

1.理性统治着世界,也统治着世界历史

2.理性与热情:理性—非理性的内在张力作为世界历史的动力结构

三 世界精神的本质和实现:理性、自由、国家与世界历史

1.精神的本质在于自由:理解世界历史的根本视角

2.自由的发展与理性的狡计:历史辩证法的独特表达方式

3.“地上的精神”:“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

第三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下) ——黑格尔历史哲学:自由、民族精神与世界历史

一 自由与自然:历史的地理基础

1.世界精神与民族精神:世界历史展开的自然地理基础

2.新世界与旧世界:欧洲历史在美、澳两洲的延伸和开拓

3.北美与南美:地理环境的差异与不同的文明形态

4.亚美利加洲:“明日的国土”与世界历史的使命

5.旧世界:作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三个部分

二 自由、民族精神与世界历史行程

1.自由精神、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精神

2.自由精神的进展:世界历史的三个阶段、四种形态

3.新纪元的欢欣:“神圣的东西”与“世界”和解的首次完成

三 无主观性自由的实体性原则:黑格尔论中国社会

1.不知道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中国还处在“世界历史的局外”

2.“家庭的精神”与“帝国的政治”:终古不变的宪法的精神

3.家长政治的法制:道德立足点的主观性的抹煞与法律责任问题

4.性格、道德与宗教:不存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内在张力

5.科学:经验的性质与实用的特征

第四章 用理念建筑现实:现代原则的自觉与历史哲学的使命 ——意义与挑战:黑格尔历史哲学命运的一个再考察

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启示和意义

1.理性:考察世界历史的核心概念和解释框架

2.用自由的精神和原则审察历史

3.现代国家作为市民社会的真理

4.用理念建筑现实:理念与现实和解的历史哲学的逻辑

二 问题与挑战: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命运

1.黑格尔历史—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2.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

3.实践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4.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哲学

5.原子个人主义:波普尔对黑格尔整体主义的批判

第五章 实践批判(上):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自由 ——马克思历史理论:个体自由与阶级自由、人类解放的内在张力

一 实践批判:马克思哲学—经济学的基本精神

1.追寻阶级自由的实践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刻的内在紧张

2.批判的实践哲学:自由个性的理念与改变现存世界的巨大张力

二 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消除与人的自由的复归

1.马克思思想的青春序曲:追求个人自身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2.宗教批判与法哲学批判:两个世界的根本颠倒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两个世界的内在紧张、对峙与解决:异化劳动的克服与人性的复归

三 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与个人自由

1.人、实践与历史:一种全新历史观的曙光

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共产主义与个人自由

四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个维度:个体的自由与整体的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

1.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层动机之一

2.“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个人自由: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层动机之二

3.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资本论》的历史命运及其反思

五 个体与社会: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问题的反思

1.实践哲学的深层动机:个体自由是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出发点落脚点

2.个人与社会之良性互动: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辩证法

3.社会变革与观念变革: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未来

第六章 实践批判(下):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与超越 ——马克思历史—政治—资本哲学的一个考察

一 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及其超越

1.新闻检查制度辩论:普遍自由与特殊自由的紧张、矛盾和对立

2.林木盗窃法辩论:法律的普遍性形式与特殊利益的冲突

3.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人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分裂

4.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的矛盾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 虚幻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对立

1.虚幻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的分裂: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冲突

2.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现存制度的解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确立

3.马克思历史理论:包涵多重内在张力的思想体系

三 资本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冲突

1.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矛盾及其解决:资本内在限制的克服与自由个性的确立

2.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特定的矛盾形态: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的对立及其超越

3.走向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真正统一: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史性飞跃

第七章 资本与世界历史(上)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的开辟、矛盾与未来

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变迁

1.摆脱“地域的和政治的偏见”:“现代之子”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

2.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3.资产阶级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世界文学

二 市场法则与资本逻辑:现代世界的发展原则和动力机制

1.世界历史开启的先决条件:简单的交换价值发展为发达的交换价值,货币共同体与雇佣劳动的诞生

2.货币转化为资本:自由工人与资本的产生“包含着一部世界史”

3.开启世界历史的又一先决条件: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的产生

4.创造剩余劳动和自由时间: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和文明因素

5.克服自然崇拜、克服地方性的发展、克服民族的界限和偏见:“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

6.资本的历史命运与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

第八章 资本与世界历史(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与印度个案

一 殖民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关注东方社会原因的一个考察

二 “唤醒”与“革命”: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后果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考察近现代中国变革之谜的解释框架

2.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现代工商文明与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

3.历史与伦理的冲突:“自私自利原则”与“道义原则”的对抗

4.“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英国的“极端不义的战争”

5.“唤醒”与“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华共和国”

附记:中国何时进入市民社会?与韩立新先生的一个商榷

三 “破坏”与“重建”: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

1.村社制度与种姓制度:印度社会的一般状况和基本结构

2.“亚洲式社会”的“破坏”与“重建”: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

3.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历史观点”与“人的感情”的内在冲突

4.“资本的绝对统治”:“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

余论 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紧张、对峙与统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世界社会主义史的一个考察

一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多重的内在紧张:社会主义史的一个解释

1.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理解和批判现实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

2.资本概念的三个维度: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

3.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抽象对立和绝对对峙:社会主义史的一个分析

二 社会革命的新纪元:马克思实践哲学、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

1.列宁主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造性发挥与破天荒式的社会革命

2.斯大林主义:高度集权的政治意志与普遍缺失的个人自由

3.形式合法性、财产权与个人自由:苏俄社会主义的一个反思

三 从民族民主革命到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分析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的魅力和力量

2.“阶级斗争为纲”:阶级观点的凸显和扩张,历史观点的退隐和沦陷

3.确立市场—法治逻辑:走向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和解与统一

四 政治意识形态与思想学术自由

1.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联姻的历史后果

2.法治民主与哲学自由:“哲学的出现属于自由的意识”

五 规约现代性逻辑:作为市场法则与财产权逻辑统一的中国道路

1.确立作为发展原则的市场—资本逻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变革

2.所有权表达体系:普遍法治下的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统一

3.中国道路的历史使命:确立市场法则与国家规约的内在张力

附录 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 ——两种哲学传统的一个比较考察:以柏拉图、黑格尔与孔子为例

一 柏拉图:用理念“拯救现象”

1.柏拉图的动机与哲学王的使命:用“善的理念”“拯救现象”

2.两个世界的过渡形态:真正的法律与现实的政制的内在张力

3.两个世界的法律形态:真正的法律是统治宇宙的理性秩序在人类社会的投影

4.黑格尔、哲学史家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二 黑格尔:“用理念建筑现实”

1.现代日尔曼世界的历史使命:“理念与现实的和解”

2.“用理念建筑现实”:“理性的权力”乃是“战胜现实的最终力量”

3.马克思:共产主义理念与资本主义现存世界的深刻对立

三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

1.关注此世事物的入世的本质与对形而上学的极度的冷漠

2.伦理观融化宇宙观的天人合一与永生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

3.“普遍地人间”:历史的世界代替彼岸的世界

4.中国思想中两个世界的互相交涉:“道”即在“人伦日用”中

5.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非本质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的一个人生世界

四 存在:现世与超世

1.《儒教与道教》:适应此世与支配此世的两种文明形态

2.《论语今读》:对全知全能上帝的依靠与无所皈依的悲苦人生

3.阶级、革命与人性、自由的分裂与和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的理论变革

参考文献

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后记

关于拙作题目的确立

核心概念与解释框架

多重的内在张力: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生机、魅力与秘密

中国与印度: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个案考察

问题和缺陷

致谢感言

附: 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是201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敬东。

得书感谢您对《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心理学的批判.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丛书 电子书
本书从批判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界划西方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论原则以及历史发展,揭示为传统心理学所遮蔽的沟壑、空白与沉默,最终批判地重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另类脉络。
内在自我:发现真实自我的乐趣 电子书
休·麦凯讲述了个体生命中一个Z具探索性的问题——我到底是谁?通过分析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罗列出具体的案例,麦凯清晰地解释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的,他探索了我们的20个“藏身之处”:从上瘾到物质主义,从怀旧到受害者心理,这些机制将真我层层包裹,妨碍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也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当我们用爱解放真实的自我之后,我们会发现,生活的面目将完全不同。
意识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关于现象学运动的若干研究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间所发表的研究现象学运动的主要论文,体现了作者对现象学运动的一种认识。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胡塞尔毕生追求严密科学的哲学,试图以内在建构的纯粹意识作为本体论的基础;而现象学运动的继承者更多坚持纯粹意识的超越性,力图以胡塞尔晚年关于意识与世界关系的思考,重建现象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现象学运动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对话的基础。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电子书
通过成就世界与成就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人在追寻意义的同时也不断建构多样形态的意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