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理性: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及调和

情感与理性: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及调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康德哲学融合理性主义与情感因素,关注审美、道德和宗教情感,推动思想发展。

内容简介

康德哲学的理性主义之特点恐怕是治康德学的人基本上都接受的,康德哲学中对经验论和唯理论所做出的调和与折衷也是被学界所广泛认可的。除此之外,康德哲学中的情感因素,一般说来,大部分人都认为会集中体现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尤其是康德早期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以及《判断力批判》有关审美的判断里面。基于上述观点,当我们面对康德的宗教哲学时,往往也会以理性主义的态度对待之,尤其是在康德提出理性宗教观后,更会使人觉得康德的宗教哲学是其以理性的方法对基督教做出的“裁剪”,康德自己以理性的态度对《圣经》的解读也表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情感”的角度进入康德的哲学思想,此处的情感不仅仅是审美的情感,还包括康德道德哲学中特殊的道德情感,以及他从小就浸染于其中的带有宗教氛围的情感,这几种情感和理性形成了一种张力,推动着康德思想的发展。其中,康德对宗教情感的理解是奠基于路德宗宗教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这里面就有一个从奥古斯丁到路德宗的思想传承问题。本书首先回溯这一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进而疏解隐含在康德的认识论、道德哲学、目的论和宗教哲学中的情感因素,展示情感在调和其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中的作用。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导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康德宗教哲学的思想背景

第一节 恩典先于信仰?——奥古斯丁恩典观的认识论困境

一 奥古斯丁的恩典观

二 奥古斯丁的信仰观

三 “恩典—信仰”观的认识论困境

四 产生“恩典—信仰”观困境的原因

五 恩典的意义在于更新理解力

第二节 路德的“双重权威”问题

一 来自“神”的权威

二 源自“良心—理性”的权威

三 两种权威的对抗

第三节 康德恩典观的逻辑盲点

一 人的本性之善

二 本性(或本质)中的趋恶倾向

三 康德恩典观的逻辑盲点

第二章 康德宗教哲学的内在张力

第一节 人自身(现象与本体)的分裂所导致的张力

一 “人是什么?”

二 从对“物”的分析到对“人”的分析

第二节 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一 感性之于认识、道德和宗教

二 理性之于认识、道德和宗教

三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第三节 人实现至善的自助与神佑之张力

一 自助乃实现至善之根本

二 神佑是实现至善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三章 情感指向对调和康德哲学张力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 从“期望”情感到“信任”情感

一 亚里士多德以期望情感为基础的可能性

二 奥古斯丁以信任情感为出发点的可能性

第二节 从“感觉”到“对象”——康德的“对象”概念对贝克莱“实在”学说的完善

一 贝克莱“存在(或实在)就是被感知”的提出及存在的问题

二 康德“对象”概念的提出对贝克莱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情感之于贝克莱的上帝论证与情感指向在物自体中的作用

一 贝克莱上帝论证中的“情感”之作用

二 康德在“情感指向”中呈现物自体

三 智性直观与情感指向

四 反思活动对情感指向之确证

第四节 “纯粹理性”中的情感指向功能

一 纯粹理性的定义

二 纯粹理性的运用

三 情感指向在先验理念产生中的作用

第五节 情感指向与道德敬重感

一 敬重感的对象

二 敬重感的作用

三 敬重感的来源

第四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上)

第一节 哲学部门的划分对调和宗教哲学内在张力的影响

一 领域、基地和领地的三分法

二 三分法对概念界定的影响

第二节 反思判断力的产生

一 《纯粹理性批判》里的“反思”与“(规定性)判断”

二 《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判断”

三 《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性判断力

第三节 反思判断力在调和张力中的作用——从反思性判断到“作为哲学入门”的审美判断(反思判断与情感指向)

一 情感对“实践的实在性”之确认

二 审美情感与反思性判断力

三 反思性判断力在调和张力中的作用

第五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中)

第一节 主观合目的性之于调和

一 为自身提供规律的主观合目的性

二 作为先验原则的主观合目的性

第二节 主观合目的性与美

一 “审美无利害”的提出

二 “快适”因其“有利害”而不是审美

三 “善”因其“有利害”而不是审美

四 快适、善与美之异同

第三节 美乃德性之象征

一 崇高感与道德

二 美的兴趣与道德

三 美象征着德性

第四节 艺术的天才——神—人之间的使者

一 天才为艺术立法

二 天才对美的阐释

第六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下)

第一节 客观合目的性之于调和

一 作为准构成性原则的客观合目的性

二 体现客观合目的性的有机物

第二节 自然终极目的

一 大自然的目的性

二 自然目的论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自然目的——理性神学的入门

一 理性宗教对自然神学的超越

二 目的论对理性宗教的奠基作用

第七章 理性宗教何以可能

第一节 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

一 以道德为前提的上帝存在证明

二 道德目的论中的上帝

第二节 理性宗教的核心——心灵改善,重建向善的禀赋

一 人性的善恶之辨

二 恶之根本性与普遍性的根据在于自由

三 弃恶从善的基础——重建向善的原初禀赋

结语:理性宗教之所“能”与“不能”

一 理性宗教之所“能”者

二 理性宗教之所“不能”者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作者简介

情感与理性: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及调和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贺方刚。

得书感谢您对《情感与理性: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及调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传统的张力.当代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采用思想文化史的视角,以近代儒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旧学如何转化为新学、传统儒学如何过渡到现代性思想。作者在反思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基础上,以近代思想家的儒学思想为例阐明:简单地把儒学划为传统性范畴,或认为儒学本身含有启蒙思想、没有西学东渐同样能实现现代性转化等说法不合乎历史。
宗教与历史(第八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八辑。
宗教与历史(第九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九辑。
宗教与历史(第十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十辑。
舍勒文集:同情感与他者 电子书
德国哲学大师舍勒作品,收入舍勒关于同情感与他者的论述,极具学术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