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变迁

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变迁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详尽考察了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整体状况。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考察了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整体状况,并从人权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刑法及律师等多学科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与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变迁有关联的个案问题。试图揭示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变迁过程中的一些走向与规律,挖掘出人权研究的知识生产背后所折射的机理与特点,并为当代中国人权研究提供一些反思。

作者简介

作者刘志强,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云山杰出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盟文化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曾留学于越南国家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曾在厦门大学、法国远东学院吉隆坡中心访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代表作有《中越文化交流史论》(商务印书馆,2013)、《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等。曾获4次省部级科研奖,其中一等奖1项。主持并担任《东方智慧丛书》(中华文化经典东盟译丛)主编,共出版100册,现已出版70册,获新华社专门采访并发特稿,曾长期参与《越南蓝皮书》的编撰工作。曾赴东盟各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外院校访学、考察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现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鉴定专家(2015年8月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办认真负责鉴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015年至今),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2017—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2015年至今),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西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特聘研究员,教育部名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委、《东南亚纵横》编委,《东南亚研究》(CSSCI)特约撰稿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状况分析——以CNKI代表性期刊论文为视角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方法的交代

二 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状况的实证分析

三 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特点

四 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反思

五 小结

第二章 人权法学的演变与定位

一 从课程到学科的演变

二 人权、人权法与“人权法学”的关系

三 “人权法学”的特点与方法

四 小结:一点争议与学科任务

第三章 人权实现的原理与机制

一 人权实现的主体

二 人权实现国家义务法理分析

三 国内人权法与国际人权法的区别与联系

四 国家主权与人权国际保护的关系

五 人权实现的基本机制

第四章 国家人权义务的证成、类型与转化

一 国家权力与国家人权义务证成性关系

二 国家人权义务中的刚性主体

三 国家人权义务的类型

四 国家人权义务的证成与转化

五 小结

第五章 时空建构下中国人权的发展路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时空建构下的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 时空建构下的人权全球化与本土化

四 压缩时空语境下中国人权的发展路径

五 小结

第六章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人权规制

一 寄望人权保障的加强

二 解读人权保障的三种语义

三 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全面纳入再次修改之中

四 再次修改应落实国际公约最低标准

五 小结

第七章 对人权的行政保护

一 人权悖论之问题提出

二 对人权的行政保护之形式勾连

三 对人权的行政保护之法理渊源

四 对人权的行政保护之实质证成

五 小结

第八章 新行政诉讼法完善的人权规制

一 人权与行政诉讼的关联

二 行政诉权是一种人权

三 人权具体化在新法的进步[9]

四 新法完善应受到人权司法保障规制

五 小结

第九章 《刑法修正案(九)》第37条与权利保障

一 刑事辩护的是是非非

二 第309条的前世今生

三 “刑修九”第37条的省思

四 “刑修九”第37条与理性的权利保障

五 小结

第十章 人权视野下中国律师业的治理

一 律师自治的他山之石

二 律师自治的中国演进

三 律师自治的重新出发:“两结合”的再结合

四 律师自治的实验操练:律师如何评价

五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变迁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志强。

得书感谢您对《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变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电子书
本书通过几个案例的比较研究,以中国文化中“气”这个概念为视角,研究了中国乡村农民抗争政治的目标、动力和机制所发生的变化,分析了各级政府在维稳技术和策略上的变化,并探讨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后果。作者试图以此来克服学界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克服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存在的移植派与乡土派的对立,从而推进抗争政治理论和乡村社会的研究。
当代中国田野观察(2017) 电子书
本书是首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获奖论文的合集。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
当代中国生态人类学 电子书
本书试图展示生态人类学在我国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邻域的三个方面的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