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

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特殊性,领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厉以宁先生的著作,尝试归纳厉先生研究经济和现代化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广阔视野,进而探索性地综述和提炼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本书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什么?第二,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什么?

希望本书能启发广大读者科学运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古今中外”的研究视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主体性和原创性理论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作者尹俊,江苏泰州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博士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五年规划、习近平经济思想、数字时代的组织管理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前言

第一篇 兼容并蓄终宽阔

第一章 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经济学是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伦理

第三节 经济运行与体制

第四节 经济学家的三大法宝

第二章 经济学的百花齐放

第一节 经济学说史的镜鉴

第二节 集大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第三章 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起点与创新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特征

第三节 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 经史探微后代知

第四章 世界现代化简史

第一节 西欧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节 美国的现代化

第三节 其他国家的现代化

第五章 世界现代化成与失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比较经济史与现代化

第二节 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制度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第三篇 从来新路新人找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同与殊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一般性

第二节 经济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特殊性

第三节 制度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特殊性

第七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行合一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与理论创新

结束语 现代化终结于何处?

跋 十年踪迹十年心

附录 厉以宁中文著作目录

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尹俊。

得书感谢您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式合伙人 电子书
本书就是基于“中国式人情合伙”的认知来分析如何让合伙制模式在我国的企业中更好地推行和实施,如何先讲好规则与制度,再去发展成谈情不伤感情的合伙人制度;企业在实行合伙人制度时,如何做才能做到有效激励而不丧失控制权;不同的企业如何采用适合自己的合伙模式,等等问题在本书稿中都进行了详尽分析和解读。
清末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以银行业和电信业为视角 电子书
该作品是一部学术研究专著。内容共分为四章,200千字。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清末新式银行业和电信业的研究概况;第二章是晚清新式银行业,分析了新式银行产生的背景,描述了新式银行兴起的必然;第三章是清末的电信业,研究了清末电报业、电话、无线电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第四章是历史评价和现实启示。通过对清末两大新兴行业新式银行业和电信业的论述,作者高度肯定了清末早期现代化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历史局
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以滇西边境地区为例 电子书
探讨沿边开放与区位区域的发展态势,以期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
农业如何现代化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三篇,“理论篇”包括如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如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如何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如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践篇”包括大力发展种(养)植(殖)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切实落实富农强农政策;“案例篇”涉及成果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个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 电子书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全书包括“透视经济现象”“投身经济建设”“坚持中国待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参与政治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五部分内容。本书内容与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联系紧密,旨在帮助中职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他们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