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梳理学案体源流、把握学术史脉络的拓荒之作。
内容简介
学案体是我国古代以专记学派的传承流衍为特色的一种史籍编纂体裁,分述各家各派源流,继而汇述诸多学术流派而成的学术史著作形式。
本书远溯先秦诸子、《史记》、《汉书》,上起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下迄近代徐世昌《清儒学案》,于学案体史籍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做了系统梳理,总结其间成败得失和学术规律,有助于读者了解学案体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作者陈祖武,1965年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参加工作,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清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学部委员称号。2009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专攻中国古代学术史,尤以清代学术史用力最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出版说明
原版自序
第一章 学案体史籍溯源
一、先秦诸子论学术史
二、《史记》《汉书》的发凡起例之功
(一)《史记》的肇始之功
(二)《汉书》记学术史的创获
三、佛教史籍提供的借鉴
(一)各种形式的僧人传记
(二)禅宗与灯录体史籍
第二章 学案雏形的问世
一、撰述背景
二、《伊洛渊源录》之成书
三、主要内容及编纂体例
四、学术价值
第三章 阳明学与《圣学宗传》
一、道学统绪的延伸
二、阳明学的崛起
三、周汝登与《圣学宗传》
第四章 理学危机与晚明学术
一、理学营垒中的“由王返朱”声浪
二、经世思潮的兴起
三、晚明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五章 明清更迭与《理学宗传》
一、明清更迭与清初社会
二、清初学术演进之大势
三、孙奇逢学行述略
四、《理学宗传》的结撰
五、编纂体例及其影响
第六章 《明儒学案》的里程碑价值
一、从党争健将到学术巨擘
(一)东浙三黄
(二)抗清生涯
(三)著述经世
(四)大节无亏
(五)成就斐然
二、《明儒学案》成书时间商榷
(一)如何理解黄宗羲说的“书成于丙辰之后”
(二)关于《明儒学案》的几篇序
(三)黄宗羲与汤斌
(四)“陈介眉传述”说纯属臆断
(五)《明儒学案》不可能在康熙十五年成书
三、主要内容及编纂体例
(一)《明儒学案》举要
(二)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四、《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
第七章 《宋元学案》的纂修
一、黄氏父子的创始之功
(一)黄宗羲的发凡起例
(二)黄百家的续事纂修
二、全祖望与《宋元学案》
(一)全祖望学行述略
(二)编订《宋元学案》的业绩
(三)《深宁学案》与《困学纪闻》校读记
三、《宋元学案》的刊行
(一)全氏弟子的庋藏和抄誊
(二)黄氏后人的校补
(三)《宋元学案》的整理刊行
第八章 从《理学备考》到《学案小识》
一、康熙间的三部《理学备考》
(一)范鄗鼎学行述略
(二)两部《明儒理学备考》
(三)关于《国朝理学备考》
二、朱子学的独尊与僵化
(一)高宗初政与朱子学的提倡
(二)在经筵讲论中对朱子学的质疑
(三)从提倡理学到崇奖经学
三、汉宋学术之争与《学案小识》
(一)汉宋学术之争的由来及其发展
(二)江藩与《国朝汉学师承记》
(三)方东树与《汉学商兑》
(四)唐鉴生平学行述略
(五)《国朝学案小识》举要
(六)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第九章 学案体史籍的殿军
一、会通汉宋以求新之晚清学术
(一)曾国藩与晚清理学
(二)黄式三的实事求是之学
(三)黄以周会通汉宋学术的努力
(四)简短的结语
二、徐世昌倡议修书
三、夏孙桐与《清儒学案》
四、《清儒学案》举要
五、读《清儒学案》商榷
(一)徐世昌《清儒学案序》的未尽允当处
(二)应否“以从祀两庑十一人居首”的问题
(三)关于吕留良的评价问题
(四)几位不当遗漏的学者
(五)编纂体裁的局限
第十章 学术史著述的创新
一、梁启超在学案与学术史间的抉择
二、钱穆与《清儒学案》
(一)对唐徐二家《学案》之批评
(二)清代理学演进之四阶段
(三)精进不已终身以之
(四)余论
三、学案体史籍的余波
四、学案解题
陈祖武著述编年
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一、师门传承:步入学案史研究领域的缘起
二、学术责任:前辈史家留下的启示和使命
三、艰难求索:学案史研究的拓荒之路
四、从“文津”到“东方”:学案史研究的继续深入
五、薪火相传:教学相长的新探索
中国学案史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陈祖武。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学案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