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沟通视角的中国核电项目公众接受度研究

基于公众沟通视角的中国核电项目公众接受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核电公众沟通:政策工具影响接受度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当前我国开展核电领域公众沟通工作的两个试点城市——葫芦岛与汕尾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多元回归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试图回答以下研究问题:哪些因素影响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民意能否被政府开展的公众沟通工作所影响,进而提升其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本书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政府试图影响公众接受核电项目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政策工具:科普宣传、政治动员与公众参与。科普宣传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旨在提升公众对核电项目的认知水平与科学素养;政治动员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旨在激发公众的“集体主义情怀”,提升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情感认知;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旨在增强公众对政府、核电企业、科学家以及媒体的信任程度。(2)邻避主义理论所高举的“利己”假设无法完全解释公众在面对核电项目时的心理认知。本书发现,公众对核电项目的利益感知与对核电项目的风险感知会影响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但是在公众对核电项目的内心认知过程中,也表现出“非经济人”与“非理性人”的一面: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情感认知以及社会信任会显著影响公众的接受度,而公众的知识水平并不显著影响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3)不同的政策工具所影响公众对核电项目接受度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政治动员与公众参与可以提升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然而科普宣传难以有效提升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政治动员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集体主义价值”,加强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情感认同;公众参与可以提升公众的社会信任程度;而科普宣传却难以提升公众的知识水平从而难以提升其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

章节目录

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识别人性的假设:基于经济人与理性人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识别公众与科学的关系:基于科技社会学下的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识别公众与政策的关系:基于政策科学中政策反馈理论的探讨

第三章 中国核电项目选址决策过程中的公众沟通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取

第二节 中国核电项目选址与前期工作的决策过程

第三节 核电项目选址决策过程中的公众沟通

第四章 概念模型构建

第一节 初始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第二节 引入政策反馈变量的概念模型与假设:基于案例研究

第五章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核电项目公众接受度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描述性分析结果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结果

第四节 回归分析结果

第六章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公众沟通效果评估

第一节 政策评估的反事实研究思维

第二节 倾向得分匹配法及其应用

第三节 科普宣传的沟通效果评估

第四节 情感动员的沟通效果评估

第五节 公众参与的沟通效果评估

第七章 公众沟通下的内心认知与外在干预

第一节 内心认知: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第二节 外在干预:公众走向社会人的可能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焦点小组讨论提纲

后记

参考文献

后折页

封底

基于公众沟通视角的中国核电项目公众接受度研究是2020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郭跃。

得书感谢您对《基于公众沟通视角的中国核电项目公众接受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出生性别比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制度分析视角的实证研究 电子书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基于教育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借助社会融合理论及符号互动理论,判定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所出现的问题。
基于《论语》英译的中国典籍翻译传播创新研究 电子书
本书借助语料库,结合定性分析,对《论语》英译概况以及《论语》及其英译的语篇特征、文化特征、修辞特征、传播历程、传播模式、传播途径、海外接受调查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基于《论语》英译传播研究进而对中国典籍翻译传播的主体多元化、路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本书着重探讨了《论语》译介传播过程中的文本内外制约因素,分析译者风格、语篇特征、文化特征、修辞特征、翻译传播环境、翻译传播模式与翻译
讨喜:让对方接受你 电子书
本书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们体内的弱点,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并不断改造自己,从而能有所长进,直至取得成功。作者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本书介绍了人们摆脱焦虑、忧愁等心理困境,过上快乐生活的方法,以及走向成功的实际案例,帮助读者认清自己、相信自己、克服焦虑,充分开发潜在能力,开拓成功美好的新生活。本书具有一
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创新研究 电子书
本书简述了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系统中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描绘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和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及政策演变,对科技创新视域下的创客文化塑造进行了解析,并就“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