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收录了2005年作者的《新闻长思录》出版以后发表的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

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参考价值。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选编说明

自序

第一编 新闻学学科建设

试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及地位

三、新闻学的学科范畴及内涵

四、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创新与发展

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

一、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现状

二、新闻学学科发展的原则与方法

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

一、争论的缘起

二、对郜文的评析

三、对新闻学发展状况的评价

对当前新闻学研究中几个认识问题的思考

一、如何看待“新闻无学论”

二、如何理解新闻学研究同政治的关系

三、如何认识新闻学研究与实践的关系

四、如何处理新闻学研究中传统继承与理论创新的关系

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状况分析

一、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今后我国新闻学科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中国60年:新闻学研究发展历程回望

一、蹒跚起步(1949—1956)

二、经历曲折(1957—1965)

三、遭受劫难(1966—1976)

四、拨乱反正(1976—1978)

五、改革创新(1978—1991)

六、繁荣发展(1992—2008)

新中国60年:新闻学研究发展经验思考

一、新闻学研究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二、新闻学研究须坚持服务新闻实践、传媒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新闻学研究须不断破除“新闻无学论”的影响

四、新闻学研究须不断排除“左”和右的干扰

五、新闻学研究须遵循学科发展科学规律

六、新闻学研究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关于新闻理论框架建构的回顾与思考

一、历史回顾

二、现实思考

新闻≠传播≠媒体——对《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的思考与回应

一、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不等同于或包含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和广播

二、新闻学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不能与传播或者媒体混淆

三、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

不是“独头蒜”,是“并蒂莲”——对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的思考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联系

三、结论

浅谈传播学的学术定位与学科发展——一个新闻学者的传播学观察

一、我国传播学的发展现状

二、传播学的学术定位

三、传播学的学科发展

四、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协调发展

第二编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

试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一、吸收和借鉴我国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

二、学习和继承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办报传统

三、总结和汲取自身新闻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四、吸纳党的领导人的新闻思想与新闻观点

试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实践意义

重温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写在建党85周年之际

一、坚持党性原则,与党中央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一致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好人民的耳目喉舌,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四、坚持真实性原则,坚决反对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五、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坚持走群众路线

六、坚持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战斗作风

七、坚持开展业务学习和训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树立良好文风

八、坚持开展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和道德建设

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教训

一、要注意防止“左”和右的思想倾向的影响

二、要注意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三、要注意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四、要注意防止新闻宣传中的片面性现象

五、要注意把握好新闻宣传中的“度”

六、要注意反对僵化保守,倡导改革创新,提倡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工作

十六大以来我国新闻传媒的政策调整与改革创新

一、强调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二、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

三、实行政府工作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公开

四、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五、改进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六、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

七、治理整顿党政部门报刊

八、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九、将传媒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

十、将新闻学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九大社会科学之一

十一、把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列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十二、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任务

从三个“意见”的出台看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深化新闻改革的思路

一、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三、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使新闻媒体成为社会监督的利器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价值

第三编 新闻实践与理论热点

透明度与新闻传媒的自由报道权利

一、透明度与公民知晓权

二、透明度与媒介传播

三、透明度与新闻传媒的自由报道权利

四、新闻传媒自由报道权利的保护与规制

关于信息公开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意义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

二、信息公开的实践意义

三、我国实行信息公开的实践

对新闻真实理论中两组概念的解读

一、关于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争论

二、关于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解读

当代传媒业性质辨析

一、社会属性——社会文化事业

二、政治属性——阶级舆论工具

三、经济属性——信息产业实体

传媒公信力的客观评估标准

一、真实准确

二、客观公正

三、全面深刻

四、及时有效

五、有益有用

六、可信可亲

当前中国媒介批评的几个问题

一、媒介批评的定义及内涵

二、媒介批评的目的及意义

三、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问题及对策

2008新闻启示录

一、大事回顾

二、经验启示

成功的体育盛会 出色的宣传报道——北京奥运会宣传报道理念与基调评析

一、透明

二、真实

三、客观

四、宽容

五、理性

六、多元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一、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

二、报道客观、评论公正、感情真挚是取信前提

三、政府支持、制度保障、社会配合是成功基石

第四编 新闻伦理与法治

权力 责任 道德 法律——兼论新闻媒体的属性、职能及行为规范

一、新闻媒体的传播权力

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三、新闻媒体的道德要求

四、新闻媒体的法律规范

理想·理念·理性——兼论新闻工作者的荣辱观

一、树立远大新闻职业理想,做忠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新闻工作者

二、坚持科学新闻专业理念,做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人文情怀的新闻工作者

三、遵循基本新闻职业规范,善于理性把握自己,做品德高尚、行为理

崇尚真实、坚持真理、热爱人民、淡泊名利——学习范长江的品行与风范

一、崇尚真实

二、坚持真理

三、热爱人民

四、淡泊名利

论中外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媒体责任观

一、西方国家文化语境下的媒体责任观

二、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媒体责任观

三、中外关于媒体责任的共同诉求

四、媒体责任与报道自由的协调统一

试论当前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意义及环境

一、当前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环境

论传媒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一、传媒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基础

二、传媒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内涵及体现

三、传媒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原则及要求

第五编 传媒改革

强化传播力 彰显影响力拓展创新力 提升竞争力——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业发展之要略

一、不断强化传播力

二、努力彰显影响力

三、积极拓展创新力

四、全面提升竞争力

试论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现状

二、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报业变革发展的历程、成就及经验

一、我国报业60年变革发展的历程

二、我国报业60年变革发展的成就

三、我国报业60年变革发展的经验

增强软实力 善用“巧实力”——对当前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策略的思考

一、“软实力”、“巧实力”与新闻传播

二、我国新闻媒介增强软实力和善用巧实力的对外新闻传播策略

对“伍皓现象”的解读与思考

一、对“伍皓现象”的解读

二、对“伍皓现象”的思考

善待媒体 善用媒体 善管媒体——对李长春同志讲话的解读与思考

一、善待媒体——为媒体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

二、善用媒体——让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力

三、善管媒体——给媒体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掌握驾驭和引导舆论的艺术提高应对和化解舆论危机的水平

一、提高舆论宣传的艺术和水平

二、提高应对和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与水平

关于党报工作中几个关系的思考

一、“姓党”与“姓民”

二、指导与服务

三、立场与市场

四、报道与经营

五、严肃与平和

六、传统与创新

七、质报与量报

八、主报与子报

第六编 舆论监督

“三股推力”与“三重阻力”下的舆论监督——浅谈当前我国舆论监督的生态环境

一、三股合力中的舆论监督

二、三重阻力下的舆论监督

找准问题,把握好“度”,增强舆论监督的实效——对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

一、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二、把握好新闻舆论监督中的“度”

试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实行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的背景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

“人治”—法治—长治——从长治经验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发展之路

一、“传媒治市”的真相及内涵

二、“人治”的缘由与效果

三、从“人治”到法治——长治之路

第七编 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

浅谈当前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发展的现状

二、当前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三、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今后的发展思路

论经济报道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培养方式

一、当前我国经济报道的现状与问题

二、我国经济报道人才的素质要求

三、我国经济报道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式

论媒介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一、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二、媒介教育大众化的意义

三、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内容

四、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论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及实践要求——由普利策倡办新闻教育看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产生

一、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的要求与实践的呼唤

二、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内容

第八编 附录

郑保卫:教学科研 今生情趣

三进人大:执著成就人生

二十载钻研:“马克思主义应该全面地去理解”

三大倡导:促进新闻学与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

郑保卫: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要重视新闻学的发展与创新

坚持“扬弃”做法,留取精华,舍弃糟粕

党报要抓住机遇,坚持不断创新,实现新的飞跃

媒介集团不应盲目追求规模,要注意质量和效益

郑保卫:在追求新闻理想的路上一往无前

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

从“坚持原则”到“解放思想”

从“实践锻炼”到“理论学习”

三进人大,新闻圆梦之旅

1964:一进人大,领我迈入新闻专业大门

1978:二进人大,引我登上新闻教育讲台

2002:三进人大,让我走向新闻学术高地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是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郑保卫。

得书感谢您对《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兄弟并不平等:国有企业部门地位的正当性研究 电子书
通过正当性视角下对组织中的“兄弟并不平等”现象进行案例分析,以求认识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
大论瓶颈 电子书
本书从一个经济学者、一个教育专家、一个13岁孩子父亲的视角,以事件为线索,以案列为载体,以“突破发展瓶颈、成就辉煌人生”为主题,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人生规划、企业发展、城市运营、国家战略等丰富内容。
外语功夫论 电子书
本书用系统论的观点在对外语地位、功夫理念、相关量、职场应用、表达运用等诸方面加以阐释的同时,对于外语教育、功夫修炼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道德自觉论 电子书
本书以中国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为根基,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基点,旨在增强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彰显道德自觉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社会文明论 电子书
以人性、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文明演进为主线,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社会文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