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全球新闻业正面临深刻转型,如何传承专业主义精神,如何创新生存与发展方式,既是全球性问题也是地区性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这一复线历史的叙述逻辑,聚焦于欧洲的“网生新闻网站”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打通专业记者与用户共同参与的渠道,进而形成新闻内容的共同生产模式;与此同时,强调了坚守高质量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和新闻业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网络时代的新闻理论和比较新闻学而言,本书无疑贡献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实证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赵如涵,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2011至201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 SC)资助,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学习。2014年6月同时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信息与传播科学博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起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讲授“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理论”(全英文)、“新闻媒体与娱乐文化”等课程。2015年获北京市第九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文史组一等奖、极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演示奖,中国传媒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主持、参与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一网络时代新闻专业精神的涅槃
序言二突变中的新闻业
前言
第一章 数字化迷思:技术革命与新闻报道实践的钮合
第一节 技术决定论者的乌托邦
第二节 新闻报道实践对媒介技术的妥协
第二章 新闻实践的全新探索:网生新闻网站研究导论
第一节 网生新闻网站的研究视角
一、新闻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二、互联网新闻的不同研究面向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网生新闻网站的研究意义
一、已有的学术积淀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创新意义
第三章 新闻报道品质的重新评估:网生新闻网站报道的新思路
第一节 欧美学界关于新闻报道品质的论争
第二节 欧美业界关于新闻报道品质的异见
一、关注公共事务
二、调查式新闻与公民参与
三、准确性至上
四、公正与独立
五、关注社会问题
六、多元主义理念
第三节 新闻报道品质评估体系的再建构
一、高品质新闻报道的原创性
二、高品质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三、高品质新闻报道的责任性
四、高品质新闻报道的深度性
五、高品质新闻报道的表现性
六、高品质新闻报道的平衡性
七、高品质新闻报道的融媒性
第四章 多重动因合力:网生新闻网站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网生新闻网站的源起与世界图景
一、萌芽与诞生
二、发展脉络
三、世界范围内的繁荣
第二节 网生新闻网站的学理性分析
一、概念的界定
二、特质
三、传播范式
第三节 不同类型新闻网站的专业实践辨析
一、聚合类新闻网站:通讯社式服务
二、传统媒体附属网站:数字式延伸
三、另类媒体/可替代媒体:专业化尝试
四、混杂类网生新闻网站:借助知识劳工
第五章 专业化新闻报道:网生新闻网站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网生新闻网站的媒介生态
一、宏观政策对网站发展的影响
二、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环境
三、记者专业组织的贡献
第二节 网生新闻网站的内部环境
一、网生新闻网站的组织结构
二、网生新闻网站的编辑部环境
三、网生新闻网站的新闻资源与生产流程
第三节 网生新闻网站的理念创新
一、网生新闻网站中的高品质新闻报道
二、网生新闻网站对议程设置的反抗
三、“网生新闻网站”的批判意识
四、网生新闻网站的跨媒体集成报道
第六章 辫子式新闻报道:网生新闻网站的公共话语共建
第一节 新兴媒体新闻生产的“守望者”
一、网生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的职业特征
二、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新闻报道中的意义
三、高品质新闻报道的坚守
第二节 意见领袖与行业专家的积极作用
一、大数据时代的困惑
二、网生新闻网站的数据分析
三、意见领袖的指向与引导
第三节 新闻生产中公民的多重功能
一、社区成员的自我实现
二、公民的新闻参与
三、新闻线索的提供
四、新闻报道的评论
五、来自读者的监督与修正
第七章 生存博弈:网生新闻网站的商业模式
第一节 一场有关新闻付费的论争
一、新闻品质的成本之困
二、受众作为商品理念的回归
三、网生新闻网站的选择
第二节 经营模式的经验与探索
一、网生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概况
二、网生新闻网站的主要资本构成
三、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建构
第三节 新兴媒体拓展战略
一、网生新闻网站的数字化策略
二、网生新闻网站的新媒体拓展
三、网生新闻网站的移动数字终端应用
第八章深层逻辑:互联网新闻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vs新兴媒体逻辑
第二节 回归专业新闻报道
第三节 重掌“第四权”
第四节 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建构
第五节 新闻报道品质的四重维护
后记
附录1访谈提纲(翻译稿)
附录2访谈名单
参考文献
网生新闻网站与高品质报道:来自欧洲的最新实践与经验是2016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赵如涵。
得书感谢您对《网生新闻网站与高品质报道:来自欧洲的最新实践与经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