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史参考

中国药学史参考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中国药学发展脉络。

内容简介

《中国药学史参考》按照历史时期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古;第二部分为中古;第三部分为近代;第四部分为现代。上古又分为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及秦汉时期三章;中古则为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近代为1840~1949年;现代为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时期。《中国药学史参考》共8章。《中国药学史参考》可作为药学史研究、教学和学习了解中国药学史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主编简介

前言

第一编 中国上古时期的药学史(公元前50万年—公元265年)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其经济文化与药学(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2000年)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第二节 药物的萌芽

第二章 商周时期的药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75年)

第一节 商朝的经济文化与药学

第二节 周代社会的强盛及衰落

第三章 战国及秦汉时期的药学(公元前475—公元265年)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与药学(公元前475—前221年)

第二节 前、后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65年)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对以后本草学的影响

第二编 中国中古时期的药学史(公元265—1840年)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药学(公元265—960年)

第一节 社会背景和医药发展

第二节 本草学的发展

第三节 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第四节 我国第一部制药专书——《雷公炮炙论》

第五节 方剂学的发展

第六节 中外药学交流

第五章 宋元金时期的药学(公元960—1368年)

第一节 社会背景和药学发展

第二节 宋代初期的本草著作

第三节 由《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编纂过程

第四节 《证类本草》以后的著作

第五节 药物炮炙加工的进步

第六节 方剂的发展

第七节 《苏沈良方》和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的药议

第八节 法医学《洗冤录》中有关毒药学的记载(公元1247年)

第九节 宋元金时代的中药和营养学

第十节 宋元金时代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发展

第十一节 宋元金时代的中外药学交流

第六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公元1368—1840年)

第一节 明代的药学成就(1368—1644年)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的药学成就(公元1644—1840年)

第三编 中国近、现代时期的药学史(公元1840—2012年)

第七章 中国近代药学史(公元1840—1949年)

第一节 我国港、澳、台地区近代药学

第二节 近代医药工业

第三节 近代药事管理

第四节 近代药学书刊的出版

第五节 近代中药发展

第六节 近代医院药学

第七节 近代药学教育

第八章 中国现代药学史(1949—2012)

第一节 现代医院药学

第二节 现代中药发展

第三节 现代药事管理

第四节 现代医药工业

第五节 现代生物药学

第六节 现代药物分析

第七节 现代药理学进展

第八节 现代药剂学

第九节 现代药学教育

第十节 现代药学书刊的出版

第十一节 我国港、澳、台地区现代药学

中国药学史参考是201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谢惠民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药学史参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劳模口述史(第1辑)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班17位学员的故事汇集成册,这些学员都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奖励。全书采用口述体记述,由先进人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个人成长的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委屈,甚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电子书
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对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产生发展做了详细论述,对史学观念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史学史十五讲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五讲,内容包括“五经”的历史观与史学观;先秦诸子与私家史著的历史观;易学视域下的汉代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传统史学的整体思维;“通古今之变”:传统史学的通变思维;“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求真与求道:传统史学的二重性思维;史鉴与资政: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才学识德”:传统史学的史家修养论;“六经皆史”:明清史学的经史关系论等。
中国史学思想史教程 电子书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先秦史学思想、秦汉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隋唐史学思想、宋元史学思想、明与清前中期史学思想、近代史学思想。
中国文化史(插图版) 电子书
本书以35个专题为纲,对中国文化的基础、制度、宗教、学术、艺术及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了展示和分析,梳理了自上古至近代文化发展演进的整体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