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二十讲

文学史二十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把反思性的批评带入文学史研究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考,内容涉及文学史研究的框架问题、重要概念的生成、作家创作的思想资源以及文本细读的方式等。它通过问题探讨、与研究对象对话等方法,试图寻找不同于常见文学史研究范式的进入路径。

本书强调了文学发展的整体性,即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文学现象之间存在的复杂的内在联系。集中探讨文学史书写者价值立场和书写方式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前沿话题。同时,作者还具体分析了当代文学史建构中的评价、批评、资料等问题,指出当前学界研究方法多方面的缺陷,对文学史建构方式及其存在问题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出当前文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程光炜,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文学史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艾青传》(1999)、《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2000,迄今已重印八版。该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雨中听枫》(2000)、《踩空的踏板》(2001)、《程光炜诗歌时评》(2002)、《中国当代诗歌史》(2003)、《文化的转轨》(200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4,与孟繁华合著)、《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2005)、《京北十年》(2006)、《文字中的历史》(2007)、《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2009)、《当代文学的历史化》(2011)等,并主编有大型丛书数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讲 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

一、文学史研究的“批评化”问题

二、认同式研究与有距离的研究

三、本质论历史叙述与讨论式研究

第二讲 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

一、令人熟悉的文学经典

二、“历史的同情和理解”

三、文学研究的“陌生化”和如何“陌生化”

第三讲 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问题

一、历史研究回答当今的问题

二、“当代性”也是一个历史概念

三、“新方法”和“旧结论”

四、包含着过去作品的“体系”性眼光

第四讲 文学研究的“参照性”问题

一、在被批评的情境中看文学现象

二、知青小说是如何“寻根”的

三、80年代初文学的“儿童叙述者”形象

四、对“不喜欢”和“喜欢”的问题的理解

第五讲 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分歧和建构

第六讲 为什么要研究70年代小说

一、它有起点性的意义

二、小说也是一种史料

三、研究者是在重温自己的历史

第七讲 80年代文学的边界问题

一、“70年代”叙述

二、70年代小说

三、被剪辑掉的70年代的人和事

四、新的边界需要确立在哪里和如何确立

第八讲 资料整理与文学批评——以“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为题在武汉大学文学院的讲演

一、作品筛选、历史遗忘与激活

二、资料整理的语境化问题

三、资料整理的“再叙述”

第九讲 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

第十讲 如何理解先锋小说

一、先锋小说与上海

二、先锋小说与新潮小说、探索小说

三、离乡进城与超越历史

四、怎样理解余华、马原的“小镇”、“西藏”先锋小说

第十一讲 在寻根文学周边

一、传统的“当代化”

二、“文化之根”的“国际化”

三、不断被构造的穷乡僻壤

四、寻根小说与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

第十二讲 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分层化”问题

一、文学批评的“舆论化”

二、文学批评的“纯文学化”

三、翻译文学的“中国化”

四、“知识化”的文学批评

五、“分层化”和批评多样性及其问题

第十三讲 批评与作家作品的差异性——谈80年代文学批评与作家作品之间没有被认识到的复杂关系

一、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优越感

二、作家后记、访谈录中的自卑和自傲

三、批评对作品的渗透和带来的问题

四、从差异性看80年代批评

第十四讲 孙犁“复活”所牵涉的文学史问题

一、活着作家对死去作家的评价

二、从革命文学中剥离出的“多余人”

三、“晚年写作”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四、现代作家在当代的“复活”

第十五讲 文学年谱框架中的《路遥创作年表》

第十六讲 当代文学中的“鲁、郭、茅、巴、老、曹”

第十七讲 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

第十八讲 引文式研究:重寻人文精神讨论

一、“下课的钟声已经敲响”

二、进入90年代的两种方式

三、“个人实践性”、“岗位”及其他

四、“十七年”可能是人文精神讨论的新观察点

第十九讲 60年代人的小说观——以李洱的《问答录》为话题

一、“我们”与历史的关系

二、人物性格与人物道德

三、故事的统一性、完整性与碎片性

四、有没有爱

五、整理后的一些断想

第二十讲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问题

附录一 文学、历史和方法——程光炜教授访谈录

一、80年代文学作为方法

二、文学史研究的兴起

三、整体观和经验论

附录二 文学史诸问题——程光炜教授访谈

附录三 文学史研究中的“年代学”问题——程光炜教授访谈

一、关于“年代学”问题

二、“年代学”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位置

三、“年代学”的关系学和历史化问题

后记

文学史二十讲是2016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作者程光炜。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史二十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电子书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下册) 电子书
本书共14章,第一章概述,打破了以往完全按政治运动进行介绍的狭窄框架,以对人性的探索为纲,颇为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整个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流变,尤其结合社会尤其是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而又深入的阐析。后面13章一共介绍了13位经典作家及其重要作品,有为人熟知的茹科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也有曾为文学史提到但不详尽的丘特切夫、
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 电子书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电子书
本书对1949年到2000年间的中国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