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苏联知识分子不仅是苏联政治变迁的亲历者与观察者,更是映照其多面特质的“棱镜”。
内容简介
1936年,是苏联国家进程与政治进程的转折性一年,在这一年,苏联进入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殊印记的时期,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此期间经历了苏联国家由盛转衰和苏联政治的波谲云诡,其体验、感受、认识与批判都是极为独特和极具价值的,对于认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和苏维埃联邦制国家解体的原因也极有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张建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俄国(苏联)外交史,中俄关系史与俄国汉学史等。近年来出版的专著有:《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俄国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14)、《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苏联政治与政治文化中的“隐”与“现”
一 关于苏维埃知识分子
二 关于苏维埃文化及其终结
三 关于本书书名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联文化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苏联文化管理体制初建
二 中央宣传鼓动部:苏联文化管理体制的缩影
第二章 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的演变
一 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书报检查制度
二 赫鲁晓夫时期的书报检查制度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书报检查制度
四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一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
三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
第四章 “敌人形象”与苏联政治动员
一 苏联政治文化中的“敌人形象”与政治动员
二 苏联对美宣传机构与宣传路线
三 苏联妇女的政治动员及其意义
第五章 从以赛亚·伯林到米洛凡·吉拉斯:来自两个阵营的苏联观察
一 以赛亚·伯林视野下的苏联政治文化
二 米洛凡·吉拉斯的“新阶级”理论和对苏联的批判
第六章 异议者说: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公共空间
一 苏共对意识形态的管理
二 苏联对青年的思想教育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及其社会反应
四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
第七章 再寻路标:《巨石之下》的知识分子思考
一 《巨石之下》文集的政治主张
二 索尔仁尼琴与《巨石之下》
三 “路标”主题的再现
代结语 “我们怎样重建俄罗斯”
一 从《第一圈》看苏联社会
二 索尔仁尼琴的回归
三 “我们怎样重建俄罗斯”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外国人名对照表
附录二 专有名词对照表
后记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京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丛书)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建华。
得书感谢您对《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京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