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主要理论,即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的视角,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作者简介
作者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再版前言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第一节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一、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可能性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实性
三、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第三节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一、提高理论思维,增强分析能力
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一、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第二节 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
一、脑是人的体内传播的中枢
二、脑是传受者主体与客体相联系的中介
第三节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一、“物质状态的世界”是传受者心理的终极源泉
二、媒介世界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三、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第四节 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一、传受者心理的观念性
二、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映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第三章 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第一节 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
一、媒介环境对受者的影响
二、受者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榜样与受众行为
一、观察学习
二、榜样的力量
三、媒介对榜样的选择
第三节 强化与受众行为
一、强化的种类与功能
二、强化的运用
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第一节 潜意识与大众传播
一、潜意识
二、潜意识与传者
第二节 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一、集体无意识
二、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第三节 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一、人格发展阶段论
二、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第五章 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第一节 精神文明的一个理论渊源
一、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关于自我实现理论
第二节 传者对参与者应以人为本
一、传者之于参与者
二、参与者之于传者
第三节 传者对受者应以人为本
一、媒介“舞台”百姓唱主角
二、媒介内容应以人为本
三、保护被报道者的隐私权
四、谨防报道中“伪人本主义”误区
第六章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第一节 受者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
一、受者的认知过程
二、受者的认知特点
第二节 受者的认知图式
一、媒介信息与受者的认知图式
二、受者认知图式的特征
第三节 受者认知图式的激活与构建
一、受者认知图式的激活与构建的意义
二、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三、帮助受者构建新的认知图式
第七章 传受者的心理互动
第一节 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与模式
一、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
二、传受者心理互动的模式及特点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中传受者的心理互动
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认知互动
二、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互动
第三节 传者与受者的人格互动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传者和受者的人格及其结构
三、研究传者与受者人格互动的意义
四、传者与受者的人格互动
第八章 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
第一节 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义及其内涵
一、研究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义
二、“特有”的心理现象的内涵
第二节 简析几例“特有”的心理现象
一、心理感应
二、心理真实
三、“晕”话筒(镜头)现象
第九章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第一节 网络特点及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一、网络——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
二、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第二节 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
一、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构成
二、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的特点
三、几点启发
主要参考书目
关于附录1和附录2的说明
附录1 试论心理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
附录2 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2012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京林。
得书感谢您对《大众传播心理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