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挖掘儒家之人伦日用,解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内容简介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学中的重点议题是伦理的社会实践及其衍生出的社会特征,其逻辑发端于“人伦”与“耻感”,即“人伦日用”。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对偶生成理论”和“关系向度理论”,并对“孝道”“人情”“面子”“自我”“情爱”“日常计谋”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中国人之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与解释框架。

作者简介

作者翟学伟,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任《社会理论学报》(香港)、《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等学术刊物编委。长期致力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本土性分析框架、概念、模式与基本观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与传播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理论与方法篇 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

一、儒家的社会学研究及其问题

二、儒家“关系”理论化的出发点

三、儒家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四、中国人对儒家关系构成的实践

五、结论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一、引言

二、本土社会学视域中的儒家议题

三、儒家的制度化及其实践

四、儒家的社会与政治图景

五、儒家社会行为的法则

六、结论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一、引言

二、“伦”的社会学发现

三、“五伦”的社会学探讨

四、“伦”的社会学含义:从思想向结构的转向

五、伦与西方社会学相关理论的比较

六、伦之定理及其演变

七、余论:“伦”所构成的中国社会特质

孝:试论儒家道德的社会实践

一、引言

二、孝:从思想回归行动

三、孝:“报本反始”之文化理念

四、“孝”的情感角色化建构及运行

五、《二十四孝》:榜样的力量与偏差

六、孝之社会运行的讨论

七、结论

儒家的关系自我及其困境

一、引言

二、不同的研究框架及模式

三、中国人的自我:预设与矛盾

四、关系取向自我的再认识

五、余论:儒家式自我的实践

“语言游戏”与作为社会学方法的训诂学

一、引子:方法在哪里?

二、思想与经验引发的方法鸿沟

三、从日常词语到本土概念

四、在语义互释中建构面子理论

五、结语

实践篇 儒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一、引子:中国传统概念的问题

二、从社会结构看人情和面子

三、人情与面子的基本含义

四、余论:人情、面子与儒家、现实社会的关联

人情与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一、引言

二、一件小事

三、人情和制度:初步的讨论

四、中国日常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

五、结论

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一、引言

二、视角与比较

三、耻感、面子及其相关比较

四、亲历耻感文化

五、三种行为法则的探讨

六、社会差异与不同耻感效果

七、结语:事例呈现的方法论意义

“亲亲相隐”的再认识

一、引言

二、争论的焦点

三、一个社会学的解释模型

四、儒家人伦的运行方向

五、“亲亲相隐”的社会学分析

六、结论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

一、引子:谋略中的方法论表达

二、为何谋略:个人动机的解释及其不足

三、谋略的文化脉络

四、从关系向度看谋略

五、结语:东方与西方,谋略与博弈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

一、引言

二、婚姻模式与理想类型

三、关系向度理论

四、爱情与姻缘:两种理想类型的缘起

五、爱情或缘分构成的婚姻比较

六、余论

附录 我的本土研究三十年

参考文献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是202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翟学伟。

得书感谢您对《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舍勒文集: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电子书
本书作者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
马克思的社会学 电子书
本书讨论了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为当前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生态伦理的现实反思与终极关切:乌托邦视角下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建构研究 电子书
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而作为新的道德启蒙,生态伦理建构以生态意识为先导,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推动和促进文明的内在转型。然而,这种基于生态考量的伦理思想,却遭遇到现代伦理话语的理论指责和实践难题,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如何选择的“两难处境”。走出“两难处境”,探寻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除了从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中探寻思想资源,还应该直面现代社会,以乌
儒家义利观逻辑演变的唯物史观阐析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论述了儒家义利观的四次演变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至明中叶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儒家义利观贯穿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发展阶段,其中先秦和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论辩高峰。
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度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立足中国场域,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开创了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到哲学、宗教、诗文化等意识形态实例的意义分析。文化世界哲学就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工作世界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