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考论

封神演义考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封神演义》做了由源及流的全面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正统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冲突融合为切入点,主要讨论了殷商之际的历史及其在正统叙事与民间叙事中的不同表现,从《封神演义》故事的由来、成书、版本、编者问题以及其整体文化特征与政治伦理观等。对《封神演义》做了由源及流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李亦辉,1974年生,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明清文学与文献。主要论文有《古典戏曲与历史著作的文体渊源》《吕天成“当行”观探微》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主要观点

三、常用术语

第一章 历史的道德化与神异化 ——殷周之际的历史在正统叙事与民间叙事中的不同表现

第一节 武王伐纣故事的历史本事

一、殷周的关系:君臣性质,而非邻国

二、殷纣的统治:内行不道,外肆征伐

三、文王的策略:韬晦待时,远交近攻

四、武王的征伐:一战而捷,战争惨烈

五、战争的结果:灭商立周,后患未绝

第二节 历史的道德化 ——正统叙事中的武王伐纣故事

一、殷周之际历史观念的嬗变

二、儒家学者对殷周史的道德化阐释

三、儒家学者对殷周史的质疑与重塑

第三节 历史的神异化 ——民间叙事中的武王伐纣故事

一、神异因素的层叠累积

二、战争事象的民间呈现

三、人物形象的单向夸饰

第四节 从历史到文学 ——历史叙事对“封神”系列作品的影响

一、故事框架的确立

二、故事素材的累积

三、人物形象的雏形

四、神怪故事的萌芽

五、文化特征的根源

第二章 民间叙事对正统叙事的背离与认同 ——《武王伐纣平话》的民间叙事特征及其成因

第一节 怪力乱神的多源汇聚 ——《武王伐纣平话》在艺术风貌上与正统叙事的差异

一、主要角色的替换

二、神怪因素的激增

三、战争场景的铺陈

四、人物的扁平与叙事的粗疏

第二节 民间思想的多维呈现 ——《武王伐纣平话》在文化意蕴上与正统叙事的差异

一、对血亲复仇观念的肯定

二、对绝对忠君观念的否定

三、对因果报应观念的认同

四、其他民间思想

第三节 历史的惯性与民间的选择 ——《武王伐纣平话》对正统叙事一定程度的认同

一、对正史框架的遵从

二、对民本思想的认同

三、对仁政思想的肯定

四、对孝亲观念的揄扬

第四节 民间叙事特征的成因

一、成书的方式、时间与地域

二、金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

第五节 《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

一、《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的关系

二、《武王伐纣平话》对《封神演义》的影响

第三章 民间叙事向正统叙事的嬗变 ——《列国志传》卷一的过渡性叙事特征

第一节 依违于历史与传说之间 ——《列国志传》卷一的艺术构思与叙事风格

一、“按先儒史鉴列传”

二、“凿为空言以炫人听闻”

三、叙事风格的折中取向

第二节 革命与忠君的矛盾 ——《列国志传》卷一的思想文化特征

一、革命思想:一定程度的弱化

二、忠君观念:一定程度的强化

三、仁政思想:一定程度的深化

第三节 过渡性叙事特征的成因

一、编者与成书时间

二、叙事特征的成因

第四节 《列国志传》卷一与《封神演义》

一、《列国志传》卷一与《武王伐纣平话》的关系

二、《列国志传》卷一与《封神演义》的关系

三、《列国志传》卷一对《封神演义》的影响

第四章 封神故事的由来 ——兼论封神故事与讲史故事的融合

第一节 玄帝收魔故事与《封神演义》

一、玄帝收魔故事的源流

二、玄帝收魔故事对《封神演义》成书的影响

第二节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与《封神演义》

一、哪吒形象的初步确立

二、其他神魔人物的雏形

三、“封神”故事模式的形成

第三节 诸神的来源与造神的特征

一、诸神的来源

二、造神的特征

第四节 “封神”与“演义”的融合

一、“封神”与“演义”的联结点

二、殷人请神与封神故事的展开

三、“封神”向“演义”的延展

四、“演义”向“封神”的渗透

第五节 成书过程对《封神演义》的影响

一、对《封神演义》整体结构的影响

二、对《封神演义》文化特征的影响

第五章 从词话本到刊本 ——论《封神演义》的成书、版本及编者问题

第一节 《封神演义》成书问题诸说

一、版本问题

二、作者问题

三、成书年代

第二节 词话本及其成书时间

一、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二、文本中的词话本遗迹

三、词话本的成书时间及编者

第三节 许仲琳编辑本及其成书时间

一、《封神演义》当有早期刊本

二、早期刊本的编者不是陆西星

三、许仲琳编辑本的成书时间及贡献

第四节 舒载阳刊本及其刊印时间

一、舒载阳刊本的修订评点者

二、舒载阳刊本的刊印时间

三、李云翔不是《封神演义》的作者

余论

第六章 奇正并存,执正驭奇 ——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封神演义》的整体叙事策略

第一节 从姜子牙形象看编者的叙事策略

一、《封神演义》的第一主人公

二、从阴谋之祖到仁厚长者

第二节 人物形象塑造的民间叙事特征

一、崇奇尚异的审美特征

二、诙谐滑稽的审美风格

三、日常世俗的审美追求

第三节 人物形象塑造的正统叙事特征

一、君臣形象的理学化

二、神魔形象的道德化

三、人物性格的类型化

第四节 整体叙事策略及其成因

一、冲突表现与整合方式

二、艺术效果与思维机制

第七章 混合三教,以儒为本 ——《封神演义》的整体文化特征与政治伦理观

第一节 《封神演义》的整体文化特征

一、从“混合三教”说起

二、佛教思想非《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

三、道教思想非《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

四、“以儒为本”及其表现

第二节 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

一、天命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关系

第三节 革命思想的弱化

一、革命对象的转换

二、革命行为的被动

第四节 忠孝思想的强化

一、对忠君思想的强化

二、对孝亲思想的肯定

第五节 仁政思想的深化

一、对暴君、暴政的批判

二、对仁君、仁政的表彰

第六节 核心理念与创作本旨

一、核心理念:儒家仁政思想

二、创作本旨:阐扬人间正道

结语

一、故事来源的多元性

二、成书过程的连续性

三、编创策略的整合性

四、文本形态的参差性

参考文献

A

B

C

D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后记

封神演义考论是201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亦辉。

得书感谢您对《封神演义考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前汉演义(下册) 电子书
蔡东藩著的《前汉演义(无障碍阅读版上下)/一代史家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记述的朝代包括秦和西汉,从秦王赢政出身讲起,到西汉政权被王莽篡夺为止,共两个半世纪。书中较细地描述了秦朝暴政、楚汉相争、汉武帝开疆拓土,也揶揄了妄想成仙的秦皇汉武,揭露了王莽的阴险狡诈。全书共一百回,真实再现了统一秦帝国的兴衰,楚汉之际的风云变幻及大汉帝国高峰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六史:清史演义 电子书
《六史》记述了中国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六个转折朝代,从兴起至衰落的全景面貌和秘密细节。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主次分明;兼具史学的雄浑奇伟之气与草蛇灰线之趣,恪尊史实且文辞老辣,人物繁多却栩栩如生;嬉笑怒骂间,写尽历史的博大精彩,是公认的旷世史诗巨著。
唐史演义(下册) 电子书
唐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开国不久,声威远播,社会繁华富庶,皇帝被尊为天可汗。蔡东藩著的《唐史演义(无障碍阅读版上下)》概述了将近三个世纪内,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过程,重点交代了三个历史教训:一是女祸,即宫闱淫乱;二是阉祸,即宦官擅政,挟制天子;三是藩镇祸,即军阀混战,割据一方,终于篡夺中央政权。书中对李氏父子削平群雄、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等重大事件,都有较详尽的叙述。
南北史演义(下册) 电子书
蔡东藩著的《南北史演义(无障碍阅读版上下)》共一百回,起自刘裕代晋,终至隋朝灭陈,真实地再现了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数百年间群雄纷争、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大势。南方经历宋、齐、梁、陈,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停。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推行改革,吸收汉文化。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进而被北齐、北周所篡夺。隋灭陈(589),宣告中国南北对峙局面的结束。由于炀帝的奢淫暴虐,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终
两晋演义(下册) 电子书
蔡东藩著的《两晋演义(无障碍阅读版上下)/一代史家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叙述了晋代的兴亡。共有一百回,起自司马炎代魏,终至刘宋代晋,经历156年。西晋结束了将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可是八王之乱,消耗国本,与汉人杂处的胡人趁机相继发难,导致了西晋的覆亡。而东晋则在江东重建,蓄积能量,展开艰难的北伐重任,却因内部权力争夺而损耗了实力。大将刘裕脱颖而出,两次北伐,收复长安,之后接连废黜两位皇帝,建国宋,东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