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海德格尔哲学主要著作研究与翻译工作坊”所提交会议论文为基础精选而成。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收录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海德格尔著作翻译与研究的著名学者张祥龙、关子尹、陈嘉映、张志扬、刘小枫、倪梁康、王庆节、孙周兴、丁耘等的文章,以海德格尔的三部哲学名著《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哲学论稿》的汉语翻译与心得研究为中心,真实反映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研究现状,推动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体理解,进一步提升对其著作的翻译与研究水平。
作者简介
作者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译著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等,专著有《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存在与时间》
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与海德格尔“Dasein”的理解与中译
一 海德格尔问题的西方形而上学背景与《存在与时间》的发问
二 存在问题与Dasein的优先地位
三 以Dasein的生存论分析为起点的基础存在论与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异同
四 Dasein现有诸中文译名:“亲在”“此在” “缘在”等的理解、比较与辨疏
基础存在学的先验哲学性质 ——从《存在与时间》的一处译文谈起
一 《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的一段译文
二 基础存在学的路径:以实存证本质
三 基础存在学是一种先验哲学
四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前理论的形式因素
五 余论:关于transzendental的汉译
关于“Hermeneutik”的译名问题 ——由《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版对此词的改译所想到的
一 从词源学和近代形成的角度看
二 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角度看
三 从伽达默尔所追求的解释学的普遍性来看
四 从自然科学的解释学的拓展来看
余论
海德格尔的“生命图式程序”学说及其康德遗风
一 图式程序学说作为哲学问题
二 从牛顿到海德格尔:“时间”概念的蜕变
三 海德格尔对康德图式程序学说的“批判”
四 海德格尔如何继承康德的图式程序学说?
1.术语上的继承
2.哲学上的继承
五 海德格尔的生命图式学说:图表与结构解说
1.上图应解读为人的生命现象或此在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张流程表
2.总数为“六”的踰出模态与界域图式
3.存在模态可视为生命模态
4.“本真性”作为此在的自我掌握
5.“非本真性”作为此在的自我迷失
6.号称中性的第三种存活模态
7.界域图式的口语表达性质
8.本真性的界域图式
9.非本真性的界域图式
10.此在转化的可能
六 从上述分析带出的几点批判
1.《康德书》撰作的真正原由
2.对决:海德格尔的隐藏的图式学说与康德的图式程序
3.《存在与时间》的所谓“失败”
4.此在分析:同情理解与批判重估
5.康德图式程序的范围与方法
6.尼采与贝克对于泛历史主义的保留态度
7.东西对话的另一平台
8.事理遗忘的指控
9.图式程序学说:案例的重新审度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
一 此在、时间性与时相性:《存在与时间》中的康德阐释如何推进到《康德书》中的康德阐释
二 康德哲学与庸常时间观——《纯粹理性批判》A、B两版演绎中的时间问题
(一)A版演绎中的时间问题
(二)B版演绎中的统觉—想象力问题及其时间论意蕴
(三)自身激发、有限性与时间性
三 有限、无限与绽出:评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的阐发与批评
(一)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之时间性的解释与弥补
(二)纯粹自身激发与自我对象化问题:论海德格尔与德国观念论的分歧
(三)纯粹自身激发与有限/无限问题:再论海德格尔与德国观念论的分歧
海德格尔“形式指引”中的象征性义涵
一 前言
二 “形式指引”的释义
三 “形式指引”的象征性义涵
四 “形式指引”的神学性象征义涵
五 结论——从一个实务研究案例来看“内在之词”的神圣性象征性义涵
海德格尔与西田论他者的经验
一
二
三
四
《形而上学导论》
怎么存在物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和索福克勒斯
肃剧诗人在《形而上学导论》中的位置
含混的“人颂”与民主政治
荷尔德林与索福克勒斯
海德格尔跟随荷尔德林“往回看”
海德格尔如何读索福克勒斯
海德格尔与解释学的重生
“从德木格而来”:“柏拉图神话”“从存有而来”:“海德格尔神话”(“后形而上学”统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一个疑问
一条线索
1 依据《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三、传送”
2 “第一开端”——“主导问题”——追问“存在者的存在”平面线性时间与空间
3 “另一开端”——“基础问题”——追问“存有本身”纵深显隐二重时空
4 “掠过”(Vorbeigang)
5 双向“跳跃”(Sprung)
6 “先天性”(Apriori)
7 “诸神底逃遁与到达之决断”(der Entscheidung ueber die Flucht und Ankunft der Goetter )
8 “基督教的上帝”“诸神”“最后之神”“神本身”(即“存有之神”)
海德格尔著作翻译和研究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及体会
一 《形而上学导论》中“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译法
二 关于“ontologisch”和“ontisch”的译法
三 对“存在的意义”中“意义”一词译法的思考
四 对《存在与时间》第三章“世界之为世界”中关键词汇译法的思考
《哲学论稿》
未来之思的臆测
过渡之思与未来之思
形而上学时代
过渡之思
未来之思的可能性
Ereignis与物
怎样翻译Ereignis?
未来之思
关联性取代普适性
对话
Ereignis与Besinnung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稿》与其中两个核心概念的中译及其他
一 《哲学论稿》及其问题域
二 《哲学论稿》的风格问题或问题风格
三 “本然”(Ereignis)作为本体论的核心概念
四 “思义”(Besinnung)作为方法论的核心概念
五 其他一些琐碎的翻译技术问题
《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两译名商榷
一
二
献给《哲学论稿》的论稿:论《哲学论稿》的两个译名
无:从《存有与时间》到《哲学文献》
一 无与畏
二 无与存有
三 无与生成
四 无的类型
五 结论
原著新译
《是与时》“导论·第1—4节”
是与时(§1—§4)
导论 对是之意义问题的阐述
第一章 是之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性
§1.明确地重提是之问题的必要性
§2.是之问题的形式结构
§3.是之问题在是态学上的优先性
§4.是之问题在是态上的优先性
关于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第一合唱歌的解释 ——《形而上学导论》“第四章·第三节”节译
海德格尔:翻译、解释与理解是201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王庆节。
得书感谢您对《海德格尔:翻译、解释与理解》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