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建构:刑事证据的中国问题研究

反思与建构:刑事证据的中国问题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法学大家陈卫东有关刑事证据的研究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刑事诉讼证据出发,对证据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国内外经验作了细致的梳理。对我国证据立法的现状,以及采集、采纳和采信证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证据、证明和证据规则等方面予以回应,辅之以充分调研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认识我国最新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前提下,对我国的证据相关实践给出中肯的评论。

作者简介

作者陈卫东,山东蓬莱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度中国“法治人物”评选获奖者。现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时担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受聘担任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等;并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转型与变革:中国检察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与建构:刑事证据的中国问题研究》《程序正义之路》(一、二卷)《检察监督职能论》《审判监督程序论》等多部;主编、参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学》《量刑程序改革理论研究》《公民参与司法研究》《中欧遏制酷刑机制比较研究》等教材、著作数十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绪论篇

第一章 刑事证据法的中国问题

一、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新发展

二、建立、完善证据制度的制约因素

三、证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证据采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证据采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证据篇

第二章 诉讼证据定义新论

一、如何定义“证据”:以逻辑学为视角的考察

二、认识层面的界分:证据是什么和证据应该是什么

三、解释论上对证据概念的分析

四、从功能层面对证据概念的分析

五、证据的形式

六、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证据概念解读的新思维

第三章 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引言

一、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规定的“帝王条款”

二、合法性原则——证据规则的社会属性

三、关联性(相关性)原则——证据法则的逻辑基点

四、直接、言词原则——事实发现的前提机制

五、质证原则——真相查明的动态装置

第四章 证据能力研究

一、证据能力的概念

二、国外证据能力规则的比较

三、我国证据能力制度的现状和完善

第五章 口供证据效力研究

一、口供的基本概念

二、口供的证据效力

三、同案被告人口供的应用效力

四、我国司法实践过分依赖口供的原因探析

第六章 测谎结论的证据问题研究

引言

一、测谎结论的基本范畴

二、测谎结论应用的比较研究

三、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

第七章 量刑证据研究

引言

一、量刑证据的研究价值

二、量刑证据的宏观透视

三、量刑证据的微观解析

证明篇

第八章 证据证明力问题

一、证据证明力的概念解读

二、证据证明力的决定因素

三、判断证据证明力大小的标准

第九章 刑事法上的证明责任与推定

一、证明责任的本质

二、证明责任的概念

三、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四、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

五、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第十章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若干思考

一、质疑传统的证明标准理论

二、各国刑事证明标准之比较与评价

三、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之重塑

第十一章 完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一种思路

一、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二、标准与规则之争:证明标准的建构是否可能

三、定罪与量刑的分离:分而治之的前提

四、排除合理怀疑:死刑案件定罪的证明标准

五、排除一切怀疑:判处死刑的证明标准

第十二章 司法认知

一、司法认知的价值考量

二、司法认知的对象

三、对我国司法认知规则运用的建议

证据规则篇

第十三章 证据规则概论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二、口供自愿性规则与口供补强规则

三、最佳证据规则

四、传闻证据规则

五、意见证据规则

六、推定和司法认知

第十四章 推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障碍与出路

一、法律文化障碍透视及启示

二、政治、法律体制障碍透视及启示

三、犯罪形势障碍透视及启示

四、法律观念障碍透视及启示[16]

五、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几点建议

第十五章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分析与建构

一、谁有资格提起排除非法证据的动议

二、如何提出非法证据排除动议

三、非法证据如何被审查

四、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之证明

第十六章 我国刑事庭审中交叉询问规则的重构

一、英美法系交叉询问的一般规则

二、大陆法系对交叉询问规则的借鉴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交叉询问制度的现状和困境

四、重构我国刑事庭审中的交叉询问规则

证据评论篇

第十七章 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修改的宏观思考

一、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偏失

二、刑事证据制度修改的方法论问题

三、刑事证据立法的体系化问题

第十八章 刑事再审案件的证据评定

第十九章 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评《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

一、“两《规定》”的出台背景——一起冤案

二、“两《规定》”出台的意义——两大进步

三、“两《规定》”的亮点——三项突破

四、“两《规定》”的不足——四个疑问

五、“两《规定》”的未来——五点建议

证据调研篇

第二十章 寿光证据开示试点模式的理论阐释

一、引言:选择证据开示而非阅卷制的理由

二、试点工作的研究方法与改革对象

三、寿光试点模式的具体内容

四、寿光模式的理论评析

第二十一章 “两个证据规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侧重于三项规定的研究

引言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程序

二、隐蔽性证据的使用

三、特殊侦查措施获得的材料用作证据

第二十二章 司法精神病鉴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引言

一、鉴定主体

二、鉴定的程序

三、公安、司法工作人员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四、证明标准的操作

五、对精神病人的安置

反思与建构:刑事证据的中国问题研究是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卫东。

得书感谢您对《反思与建构:刑事证据的中国问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失独家庭养老服务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电子书
对失独家庭养老服务法律保障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研究。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 电子书
本书不仅充分展示了近代法律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也为法律史研究扩展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刑事法前沿(第九卷)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重点学科主办的学术集刊,本册是第九卷。
刑事法前沿(第八卷)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重点学科主办的学术集刊,本册是第八卷。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刑事篇 电子书
由精神病学、心理学、法学等专家学者、法官及律师等共同完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与理解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