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别样而幽深的《司马迁传》。
内容简介
通过本书我们足以洞察司马迁何以成为“信史之父”的人格基因与风格养成,读懂有汉一代的人事美恶、是非曲直。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文学史家李长之以《史记》为切入口,从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迁与孔子、司马迁的人生体验与创作、司马迁的精神宝藏、司马迁的美学风格等不同角度,描绘出作为“抒情诗人”的司马迁跌宕起伏的一生。新增《司马迁》一书,更是让我们在领略史学巨著《史记》魅力的同时,一起见证司马迁骨子里的浪漫与悲剧。
作者简介
作者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曾与吴组湘、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大剑客”。他的作品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陶渊明传论》《批评精神》《迎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文学史略稿》《德国的古典精神》《鲁迅批判》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二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余论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
三 语言学的训练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
七 司马迁和荀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
了解一种文化,价值在被了解者,也在了解者
一
二
三
司马迁
一 引子
二 野孩子到了京城
三 游历了半个中国
四 做了郎中
五 父亲最后的叮嘱
六 参加救水灾
七 正式写书
八 入狱和受刑
九 完成了伟大的著作
附录
伟大的历史家并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一)司马迁的历史地位
(二)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三)作为思想家的司马迁
(四)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
二
三
《司马迁传》题记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增订本)是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长之。
得书感谢您对《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增订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