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

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工农兵写作现象:社会主义文学重要组成,展现新中国文学新生力量。

内容简介

1949-1966年出现的工农兵写作现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创作主体的工农兵作者,是解放后党和国家大力提倡、扶持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上承左翼文学资源,同时也被认为是新中国文学新生力量成长的标志,在他们身上寄寓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理想。本书涉及一个创作群体(工人作家群),一个写作个案(士兵作家高玉宝),一个运动(新民歌运动),一次批判(吴雁),试图通过对这些创作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还原历史现场,呈现业已消失的文化(文学)图景。

作者简介

作者谢保杰,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钱理群)、北京师范大学(师从王富仁),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业已消失的文化、文学图景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内容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综述

第一章 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国民文学”的提出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

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

第四节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第二章 新意识形态的确立与新主体的生成

第一节 “身份的政治”

第二节 “把砖头砌进墙里”: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第三节 “识字的政治”

第四节 新的创作主体的再造

第三章 1949—1966年工人写作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上海工人写作

第二节 天津工人写作

第三节 草明与鞍钢工人写作

第四节 “南胡北万”

第五节 《沙桂英》

第四章 《高玉宝》的写作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高玉宝》文本的生成

第二节 “理发员”荒草及其对《高玉宝》的修改

第三节 《高玉宝》与“文化大进军”

第四节 《高玉宝》:一个诉苦的文本

第五节 “周扒皮”及其地主形象

第六节 悠长的回声:“革命危机时代”的“新场面”

第五章 1958年的新民歌写作

第一节 1958年新民歌写作的历史描述

第二节 毛泽东与新民歌运动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代的“新诗经”:《红旗歌谣》

一、领袖神话

二、劳动神话

三、爱情神话

第四节 “改了洋腔唱土调”:群众写作浪潮下的专业诗人

第五节 “全民写作”的文化想象

第六章 工厂史、公社史、部队史写作

第一节 工厂史、公社史写作

第二节 部队史写作

第七章 《创作,需要才能》及其批判

第一节 “精神财富的质量问题”

第二节 《创作,需要才能》及其批判

第三节 与写作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写作与才能的关系

二、写作与“慢”的关系

三、写作与读者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谢保杰。

得书感谢您对《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拉丁美洲地名考察 电子书
地名中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见证千古历史沧桑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拉丁美洲的地名忠实记录了拉美民族融合的历史,再现了古代印地安文明的成果,揭露了西方殖民者入侵及宗教传播的事实,记载了争取独立斗争中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和事迹。本书为人们多视角、多层次地了解拉美国家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分布以及语言特征,进而认识它们的发展内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史料。
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 电子书
作者近三十年深入研究清代政治与社会的成果。
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修订本) 电子书
家族的记忆与认同:一个陕北村落的人类学考察 电子书
本书以陕北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家族——艾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以艾氏主姓村——西村为主要调查点,在“认同”的视角下,将社会记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陕北家族组织的形态样貌做了描摹。其创新之处在于勾勒出陕北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研究与把握陕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期待这个北方的个案可以对长期以来以东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宗族(家族)研究进行补充。
经济制裁:封锁、遏制与对抗的历史 电子书
《经济学人》《外交事务》最佳图书,一场全球化和自给自足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