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通论

中国神话通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九十九篇论著,为你讲透中国神话。

内容简介

本书是袁珂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广义神话”,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学性神话片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初名《中国神话漫谈》,袁珂先生于1989年修订后,改名为《中国神话通论》,分“概论之部”与“分论之部”,合共九十九篇。

“概论之部”从《山海经》谈起,分析了上古神话的起源,神话与宗教、仙话、历史、文学等的关系,神话的流变、发展、散亡和整理过程。“分论之部”则具体分析了传世神话故事的不同版本,著名神话角色罕为人知的不同面貌。

作者简介

作者袁珂,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1946年,任职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到1949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担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袁珂先生的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重印,并且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世界语等多种语言。其作品还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概论之部

一 从《山海经》谈起

二 神话的起源

三 神话与宗教

四 神话与仙话

五 历史人物的神话

六 通向文学的神话

七 中国神话发展的途径

八 零散的中国神话

九 中国神话的散亡与整理

一◯ 中国神话的特色

一一 少数民族的神话

一二 研究神话的初阶

分论之部

一 世界的构成

二 造物主

三 盘古与盘瓠

四 女娲的功绩

五 婚姻之神的女娲

六 女娲与伏羲

七 天梯

八 伏羲与燧人

九 廪君与盐水女神

一◯ 填海、追日

一一 断首、触山

一二 归墟五神山

一三 发现药草的神农

一四 炎帝和他的后裔

一五 炎帝诸女

一六 黄帝和昆仑山

一七 视肉、离朱

一八 神国最高统治者

一九 黄炎之争

二◯ 炎帝与灶神

二一 战神蚩尤

二二 黄帝神话的仙话化

二三 黄帝制器

二四 蚕桑的神话

二五 牛郎织女

二六 牛女神话的近亲和旁支

二七 少昊鸟国

二八 少昊神话的西移

二九 颛顼“绝地天通”

三◯ 人神之间的颛顼

三一 疫神帝颛顼

三二 “《山海经》所有怪物”

三三 帝俊的出现

三四 创造发明者

三五 “使四鸟”

三六 帝俊、帝喾和舜

三七 始祖的诞生

三八 尧射日及其他

三九 沉湮的丹朱神话

四◯ 舜服野象

四一 “鸟工”“龙裳”

四二 舜的亲属

四三 羿射日除害

四四 “十日”始末

四五 羿“射河伯,妻雒嫔”

四六 河伯杂评

四七 嫦娥奔月

四八 西王母

四九 仙人不死

五◯ 逢蒙杀羿

五一 尧洪水

五二 神国的叛逆者

五三 禹承父业

五四 禹逐共工

五五 助禹治水的诸神

五六 无支祁

五七 涂山氏

五八 禹游历九州万国

五九 大人国和小人国

六◯ 长寿国

六一 异形国和异禀国

六二 神性英雄的堕落

六三 益与启的斗争

六四 有穷后羿

六五 孔甲畜龙

六六 空桑中的婴儿

六七 成汤伐夏

六八 桀与妺喜

六九 傅说星

七◯ 羑里之囚

七一 太公遇文王

七二 武王伐纣

七三 纣与妲己

七四 穆王西游

七五 徐偃王

七六 “檿弧箕服”

七七 苌弘之死

七八 仙人王子乔

七九 老子与关令尹喜

八◯ 眉间尺

八一 韩朋鸟

八二 鲁班的传说

八三 秦始皇

八四 蜀开国者

八五 杜宇与鳖灵

八六 五丁开路

八七 李冰斗江神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中国神话通论是2019年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作者袁珂。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神话通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从《古事记》探究日本皇室起源的神话 电子书
日本天皇文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谜题之一,日本天皇制自确立一千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易姓革命,具有浓厚的政治文化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日本天皇制度,就无法把握日本历史文化。本书通过分析《古事记》中关于日本皇室起源的系列神话,探究日本天皇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日本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界,以期加深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的交流。
中国思想简史 电子书
本书是日本哲学家武内义雄所作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著。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电子书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同于以往依附于经学或子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流的产物。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电子书
本书共包括十五堂课内容,分别是:天与人、古与今、阴与阳、生与克、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义与利、德与才、和与同、治与乱、民本与任贤、礼与法、小廉与大同。
中国美学(第4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