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迹:甘博摄影集(七)

中国文化史迹:甘博摄影集(七)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20世纪上叶真实而美丽的中国影像主题摄影作品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甘博在1908年至1932年所摄的5000余张相片,含括中国北京、安徽、澳门、重庆、福建、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四川、天津、浙江以及美国、日本等地诸多名胜古迹、古建遗址及市井图像,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旅行时间、地点、专题内容等将这些照片有序分类。其中最早拍摄于1908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有关20世纪初从晚清到民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影像资料极为稀缺,照相机的镜头,成了甘博关注时代危机的一只眼睛。他以社会学家的人文关怀,用镜头的一瞬间成功凝固变化之中的中国社会。透过甘博的镜头,可以回溯中国新旧社会转变时期的重要历史瞬间和很多逐渐消失的传统礼仪、生活习惯。这些老照片则提供了管窥当时社会面貌的难得一瞥。

作者简介

作者西德尼·戴维·甘博,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美国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其祖父系宝洁创始人之一。他年轻时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在1908-1932年间五次往返中美之间,他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建者之一,还参与了“平教会”在定县的教育实验,期间他一共完成了五部社会调查作品;他还在中国西部地区游历,拍下了大量的珍贵照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天津

洪灾区,人力排涝

梅特卡夫医生和病人

提着鸟笼的人

奥地利营区

奥地利营区厕所

救世军帐篷

救世军捡柴火

救世军搭建的窝棚

捡柴火

砖屋营区

皮帽帽檐翻上的男人

皮帽帽檐放下的男人

在美国红十字会的孩子

美国红十字会

美国红十字会,丢下旧衣服

手拿出入证的男子们

被水淹的街道

抽水

抠眼睛的老奶奶

装满东西的人力车过桥

装满东西的人力车,另一辆载人

拿着棍子的小孩

运河边的儿童

马车,坚固的车轮

洪灾区被毁的灾民房

红十字会的窝棚

戴帽子的老人

马车和沙袋

热水炉

周先生

葬礼,穿孝服的男孩们

缝补

洪灾区的灾民

两辆装满东西的人力车

带箱子包袱的一家人,地上两卷席子

利斯先生的席棚,三个妇女

主街,400个席棚

砖房

煤球

在洪灾区排涝

香蜡铺和茶叶店前的人力车

守望所,水灾区

婚礼

船和门口

教堂

李先生

小男孩手拿胶卷筒

老奶奶抽烟斗

门口和沙袋

桥和洪水

洪灾区,房屋和防洪坝

装满东西的人力车,拉大家具的人力车

洪灾区的棺材

警察站在沙袋上

鲁宾逊先生和派克先生

鲁宾逊、派克和甘博

被淹地区的灾民窝棚

抱着木板的小女孩

山姆·米尔在洪水中

乞丐

洪灾区后的残垣断壁

草棚正景

洪灾区,灾民的窝棚

洪灾区,守望所的老人

一排窝棚

男孩和拐杖

洪水泛滥的村庄

鼓楼

渡船、河里的冰

洪灾区,堤坝排涝

灾民们的行李

炉子

阳光下眯眼的小孩

吃玉米饼

运行李

席棚区工作者

抬衣物

妇女坐在行李上

美国红十字会,等待入场的人们

美国红十字会新屋外景

站在窝棚门口的人

妇女

婚礼马车

小摊贩

洪灾区,洪水中的房屋

美国红十字会,从澡堂出来带着旧衣服的人们

渡船

帐篷营区

货币兑换

打豆荚

美国红十字会,丢下旧衣服

灾民窝棚

救世军帐篷

盯着镜头的小孩们(你在干什么)

警察坐在船中

小孩子们

利斯先生的席棚,妇女们

小孩子班尼

看摊

钟楼

孩子们

洪灾区,大门口的棺材

诺林夫人

水灾难民营

拾柴禾的小孩(有些受惊)

被水淹的街道,大门

河边的帐篷营区

心理测试

草棚前的路

戴护耳帽子的男人

洪灾区,棺材

门口大院和船

小摊贩

圆脸男孩

旧物品市场

装满东西的人力车,坐车的妇女

贾先生

盐床中景

盐床远景

风力抽水机

河北

平民教育运动工作者

壁画中的两个人物

砖雕

陵墓

吃饭的老人

城门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

语言学校合影,陆梅尊(音译)

语言学校老师,张平南(音译)

打谷场

盘龙照壁

壁画

拉水车

藤椅上的婴儿

武术

院门

摘棉花

U型房屋

村里的神龛

街道上的大树

屋檐的装饰

路景

棺材

城隍庙牌坊

高粱穗

编织

陶瓷容器

女学生抗日游行

石碑和房子

儿童抗日游行

晒砖头

打谷场上晒的谷子

犁地

东岳庙的碑

葬礼中的白色哭丧棒

葬礼中的白色哭丧棒

葬礼中的白色哭丧棒

基座上的石狮子

收割高粱和谷子

东岳庙的雕塑

卖木杆的市场

土堆

看庄稼的小棚屋

长房子

集市

两座石碑(东岳庙)

寺庙屋顶装饰

扫帚

院中教室

平民教育运动教室

平民教育运动工作者

院中的家用器具

城门与街道

农业产品展

城门楼

实验

做砖头

称粮食

树和田野

街道商铺

模范南瓜

窗户的设计

雷公塑像

锯木

做干草叉

甘博和平民教育运动书记

带枷锁的人

寺庙

改进的鸭舍

妇女和小男孩

手编竹篮

做木桶

纸灯笼

童子军游行

引领丧礼队伍的孝子

城门

建筑和田野

庭院

婚轿的顶部

武术

马车

标准鸡舍

尖顶宝塔

女学生抗日游行

木雕

农家院落和驴

晒烟草

院中的家用器具

收割谷子

打谷子

墓碑

舞台表演

模范卷心菜

模范卷心菜

舞台上的表演队

男人骑驴和小男孩

两个人

抬猪的两个人

收割谷子

做干草叉

被水包围的寺庙

花园中的亭子

土墙夹的小路

两人纺织

壁画中的两个人物

大门和院落

平民教育运动书记

晒烟叶

做砖头

做砖头

武术

做干草叉

做面条

齿轮

纺线的女人

晾面条

两尊雕像

两棵树和宝塔

小庙和石碑

坟堆

卷心菜地

庙中神像

山丘上的小庙宇

两头拉磨的毛驴

抗日游行队伍集合

寺庙和大树

一个舞台

寺庙

寺庙

浅浮雕

抽烟的老人

抗日游行

手编竹篮

卖鸡毛掸子

卖瓢

像扫把模样的树枝

纸灯笼

户外理发店

三层楼房

中国文化史迹:甘博摄影集(七)是2018年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作者[美] 西德尼·戴维·甘博。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文化史迹:甘博摄影集(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化在日本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和价值,以传播和影响为基本脉络,在日本汉学、中国学的学术视野中,将比较文化研究和变异学作为基本方法和理论,以人员交往和书籍传播作为基础,分别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和材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根植于日本的点滴进行活泼而生动的解读和分析,对于理解当下世界种种文化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文化史(插图版) 电子书
本书以35个专题为纲,对中国文化的基础、制度、宗教、学术、艺术及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了展示和分析,梳理了自上古至近代文化发展演进的整体历程。
追求——危祖华与鹤文博 电子书
本书是一本纪念危祖华同志的文集,由其女儿危亚萍、女婿董治平主编,有根据危祖华生前的日记整理,有其学术研究成果,有其子女及生前好友、同事、领导或撰写的怀念性散文、诗歌、书信及悼词等。大学毕业后,放弃省委机关工作机会,不远千里徒步大山,支援山区建设。为振兴鹤峰文化,他从零开始,创办皮影剧团、柳子戏团、鹤峰县博物馆。他长期坚持搜寻县内外历史遗迹、文物遗存,悉心保护革命旧址、遗址,为鹤峰县革命老苏区的认定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电子书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书中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丁甘仁学术经验集 电子书
丁甘仁系一代名医大家,又为现代中医教育的奠基人,近现代中医名家大多出自其门下,继而形成丁氏学派。本书上篇介绍丁甘仁生平史略,中篇讲述丁氏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验方,下篇选述经典医案、医论,附篇为丁甘仁创办中医学校的相关内容。本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海派中医研究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