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理论地位和当代价值。

内容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自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人的精神恢复为人本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从实物出发阐述人本思想,但马克思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本质的历史起点、现实内容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哲学革命的高度之上才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出发研究人的本质,指明了实现人的本质的现实道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剖析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剩余劳动,科学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的本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在当代的伟大创新,必须规范和引导市场与资本的发展,以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本。

作者简介

作者吴楠,徐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后。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徐州医科大学“振兴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30篇,中文核心10篇,出版专著1本。获得徐州市第九、十、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徐州市哲学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导论

一 马克思人本思想历史研究的现状

二 马克思人本思想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遭遇的近代西方人本思想

第一节 近代西方人本思想的核心

一 宗教神学对人本思想的压制

二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近代人本思想的核心

三 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近代西方人本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等级思想的冲击

二 地理大发现对近代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

三 西方近代人本思想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西方人本思想的谋划

一 宗教批判: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

二 建立符合人类本性的国家和社会

第四节 西方近代人本思想的批判

一 浪漫主义对人本思想的批判

二 近代社会主义的运动

三 共产主义运动

第二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发端

第一节 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人本思想

一 马克思中学时代人本思想的溯源

二 马克思中学时代人本思想的表现

三 马克思中学时代人本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大学时代的人本思想

一 德国浪漫主义人本思想及对马克思的影响

二 马克思文学诗篇中的人本思想

三 马克思世界观危机与人本思想的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本意蕴

一 关注人的现实性和能动性,突显人的自由本质

二 关注“定在中的自由”,突显人的社会性本质

三 关注原子的外化,突显人的对象化本质

第三章 马克思理性国家观背后的人本意蕴

第一节 青年黑格尔派观念中的人本思想

一 自我意识背后的人本意蕴

二 青年黑格尔派人本思想的局限性

第二节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人本思想的实践

一 反对书报检查令与人的自由本质

二 特权制度、私人利益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对立

三 贫困、官僚机构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四 物质利益难题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第四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最初确立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转变

一 黑格尔对近代西方人本思想的认同与批判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人本思想确立的方法论基础

三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批判原子式的个人:现代国家解放仅是政治解放

一 原子式的个人无法实现宗教解放

二 原子式个人导致国家崇拜

三 原子式个人导致金钱崇拜

第三节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旨归:实现人的解放

一 批判的武器:人类解放的思想基础

二 武器的批判: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第五章 经济学研究视域中人本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人本思想与经济学的接近

一 恩格斯经济学成果对马克思的影响

二 赫斯的经济学研究对马克思的影响

三 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批判

第二节 《穆勒评注》中的人本思想

一 从人的类本质向社会关系本质的转变

二 人的直接交往关系异化为以货币为中介的间接关系

三 人的社会关系异化为私有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四 扬弃谋生劳动实现人与类本质的统一

第三节 人在市民社会中的异化

一 工人的异化

二 资本家的异化

三 土地所有者的异化

第四节 异化劳动视域中的人本思想

一 异化劳动的历史性建构

二 人与类本质概念的演变

三 人与类本质的统一

四 人与类本质的分离

第五节 恢复人与类本质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

一 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下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辟的存在论境域

三 共产主义思想的真正出场

第六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系统论证

第一节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前夜:《神圣家族》

一 青年黑格尔派人本思想的思辨性及危害

二 人是生产实物和交换实物的社会人

三 从人的异化到社会关系的不平等

四 人的社会历史本质

五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推动力

第二节 社会实践视域中的人本思想

一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石:社会实践

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批判

三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人学辩证法的批判

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革命视域中的人本思想

一 “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本质

二 市民社会中人的历史本质

三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本质

第七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化和总结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思想

一 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生活状态

二 实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路径:无产阶级革命

三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旨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人本思想

一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层分析

二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指向:消灭雇佣劳动

三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三形态

第三节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三重维度

一 以自由自觉劳动为尺度的伦理人本观

二 以分工为客观依据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本观

三 以揭示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本观

四 马克思人本观三重维度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从类本质的异化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一 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线

二 劳动价值论:人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三 科学发展观: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当代表现

第五节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对比研究

三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八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两重性

一 自发与人为并存

二 分化与依赖并存

三 自由与平等并存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人本思想

一 实现人的和谐本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实现人的和谐本质必须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

三 构建人的和谐本质必须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

第三节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蔽

二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

三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四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的中国梦

一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梦的解蔽

二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梦的批判

三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自由全面发展

四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的中国梦

第五节 马克思人本视域中的国家治理

一 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解蔽

二 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批判

三 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治理展望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朱虹。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儒道情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学本论,下设三个独立章,分别探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注重情感的特点、儒家与道家情感哲学的义理诠释、儒道情感教育与情感实践。下篇论述儒道情感哲学的现代价值,研究了儒情与道情理论与现当代中国的人格建构及人的精神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价值与事实等。
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 电子书
探讨了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创建过程中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相关思想的转变与发展,给予国际上指责马克思“忘却了自然”的观点以有力反驳。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 电子书
本书包括对宗教的批判;在克罗茨纳赫对历史的研究。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探讨无产阶级解放道路。异化论和社会革命论的结合;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结合。从异化到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面阐述。雇佣劳动中的异化;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矛盾。向唯物史观过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