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研究(第六辑)

跨文化传播研究(第六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学术集刊。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2021年的跨文化传播议题,分“前沿访谈”“新问题与新视角”“跨文化路径”“专题研究·技术与文化”等6个专题展开论述。全书内容充实而多元,通过学术对话展现特定语境下的全球跨文化传播新进展,致力于更好地增进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对学科前沿问题的互惠性理解。

作者简介

编者单波,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思想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新闻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西新闻比较》《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等,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务院政府津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序 感受跨文化人格

前沿访谈

正念传播的跨文化旅行:亚洲智慧的全球化遭遇与反思

新问题与新视角

文化之“跨”

关于达成普遍的互惠性理解

一、为什么有趣?——人类相互理解的问题

二、什么是传播、理解和相互理解?

三、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增进相互理解的潜在和现实的方法

四、相互理解的潜能

五、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间的直接桥梁

六、研究和分析我们已经分享或可以分享的信念(知识)

七、两个特例:全球文化分类研究与人类文化和语言的共性研究

八、结语:普遍理解和跨文化传播

理论评析

跨文化传播差异的理论化:一种批判对话的视角

一、差异、对话和跨文化传播

二、批判对话、文化间性和伦理性跨文化传播

三、批判对话和跨文化组织语境:一项研究议程

结论

桑德拉·哈丁的立场论:一种文化多元性的认识论

一、理论溯源

二、理论架构

三、与其他理论的关联

四、对立场论的争论

五、结论与讨论

人类脆弱性与跨文化传播的伦理起点

一、人类脆弱性与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二、人类脆弱性与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三、人类脆弱性与跨文化传播的规范要求

跨文化路径

博物馆展览的“文化翻译”实践

一、引言

二、博物馆展览的跨文化传播意涵:一种翻译他者的路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四、跨越边界的展览:地方性与全球性的互动

五、结语:反思博物馆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刻板印象”:风险、焦虑与“正面效用”

一、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四、反思与结语

年度案例

2021年跨文化传播事件评析

一、基于新闻事件的跨文化解读

二、跨文化共情传播

三、跨文化产品消费中的身份呈现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理解

五、多元文化主义的现实困境

结论

比较新闻学年度案例评析(2020—2021)

书评

他者是自我的必备要素

一、“汉字文化圈”——与高势位文化的我他关系

二、作为问题的汉字——审视所谓“落后的他者”以寻找独立自我

三、创新与反哺——相互关系中的“他者”

跨文化传播研究(第六辑)是2022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单波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第六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跨文化研究(总第6辑) 电子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本册是总第6辑。
跨文化研究(总第8辑) 电子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本册是总第8辑。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 电子书
本书关注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收录了九篇论文,涉及领域包括:参照群体、偏好变迁、集体行动模型、网络行动模型、镶嵌式博弈模型等。
中国形象: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路径 电子书
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精彩、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成绩应该积极地进行对外传播,并且以我们为主导进行传播。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第1辑) 电子书
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刊物,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