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教学隐喻论》深入探讨教学隐喻原理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教学隐喻论》一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教学隐喻》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隐喻与教学隐喻”讨论了本书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主要包括隐喻的概念、隐喻的认知观,教学隐喻的概念、特征和生存环境。其中对教学隐喻的生存环境作了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划分。第二部分“教学隐喻与教学思想 ”首先从横向(教师个人理论的构成)和纵向(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两个维度分析了教学隐喻是如何表征教师的教学思想的,然后探讨了经典教学理论中的教学隐喻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教学隐喻应用于教师教育的路径。第三部分“教学隐喻与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儿童隐喻思维在教学中被忽视和压抑的问题,进而阐释了教学隐喻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价值。然后在借鉴中西方教育家隐喻实践和智慧的基础上,分别以课程、教师、学生为着眼点,建构了教学隐喻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构想。最后,结语部分重申了本书的核心命题“隐喻的力量”。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序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个人的研究史
二 教学隐喻: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
三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 关于教育教学思想的隐喻研究
二 关于教学实践的隐喻研究
三 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隐喻与教学隐喻
第一章 隐喻观:从修辞到认知
第一节 隐喻界说
一 狭义的隐喻界定:修辞视角
二 广义的隐喻界定:认知视角
第二节 人类赖以认知的隐喻
一 绵延着的隐喻认知思想
二 隐喻: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无所不在的隐喻
一 宗教
二 哲学
三 科学
四 艺术
第二章 教学隐喻:教学思想与实践中的隐喻现象
第一节 教学隐喻界说
第二节 教学隐喻的基本特征
一 情知的统一体
二 功能的二重性
三 开放与多样
第三节 教学隐喻的生存环境
一 教学思想
二 教学实践
第二部分 教学隐喻与教学思想
第三章 教学隐喻与教师个人理论
第一节 教师个人理论视域下的教学隐喻
一 何谓教师个人理论
二 作为教师个人理论表征的教学隐喻
第二节 教师个人理论的内容及其隐喻表征
一 教学信念
二 关于课程的认识
三 关于教学技术与艺术的认识
四 关于自我的认识
第三节 不同成长阶段教师教学隐喻的特征
一 职前教师
二 新手教师
三 经验—专家型教师
四 教育家型教师
第四章 教学隐喻与公共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理论科学化背景下教学隐喻的遭遇
一 自然科学的崛起及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二 教学理论科学化的历程
三 教学隐喻的遭遇
第二节 教学隐喻与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 以水喻教:儒家绵延着的教学理解
二 生物学隐喻与西方教学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 教学隐喻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节 教学隐喻与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
一 教师个人理论的缄默性问题
二 教学隐喻: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重要方式
三 基于教学隐喻的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隐喻美的意蕴及其理论传播价值
一 教学隐喻美的因素
二 教学隐喻审美心理描述
三 教学隐喻的理论传播价值
第三节 教师个人理论与公共教学理论的“对话”
一 师范生对教学的隐喻性认识
二 教学隐喻应用于教学理论的传播
三 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第三部分 教学隐喻与教学实践
第六章 教学隐喻与学生的心理成长
第一节 儿童的隐喻思维及其教学遭遇
一 儿童隐喻思维的诞生
二 儿童隐喻思维的发展规律
三 儿童隐喻思维的教学遭遇
第二节 教学隐喻:学生心理成长的路径
一 教学隐喻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二 教学隐喻在学生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对相关教学理论的实践观照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
二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 杜威的思维与教学五步理论
第七章 教学隐喻实践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古代的教化隐喻及其当代教学启示
一 儒、道、禅的教化隐喻
二 《圣经》中的教化隐喻
三 与古希腊哲学逻辑的比较
第二节 现代教学隐喻的实践探索
一 隐喻课程的开发
二 教育家的隐喻智慧
第八章 教学隐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课程中的隐喻及其教学意义
一 语文课程中的隐喻
二 科学课程中的隐喻
三 课程中的隐喻的教学意义
第二节 教师教学隐喻智慧的修炼
一 汲取隐喻智慧的资源
二 关注影响教学隐喻效果的因素
三 了解教学隐喻应用的基本流程
第三节 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
一 学生隐喻能力的构成
二 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策略
结语
第一节 隐喻的力量
第二节 对隐喻力量的再审视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教学隐喻论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高维。
得书感谢您对《教学隐喻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