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普利策获奖作品,20世纪最好的历史著作之一。以一位美国军官在中国的成就与挫折,重述新中国的诞生与近代中美关系史。
内容简介
作者塔奇曼说,本书是一枚“双黄蛋”。它既是史迪威这位传奇将领的个人传记,又书写了一段盘根错节的中美关系史。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述了史迪威在中国的经历,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他却在亚洲的危机中耗尽半生。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背后的是中美两国第一次全面合作。
塔奇曼在撰写本书前,不仅搜集了由史迪威将军的家人公布的其日记和私人记录,而且她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令人敬佩的独立精神,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作出准确而深刻的判断。对塔奇曼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和言行,她反复强调了事件、人物以及地方的独特性。她使读者对这段历史着迷了,本书使读者如此接近这段历史,这接近的程度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在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这种堂吉诃德式屡战屡败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作者简介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者、作家,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等人推重。她于1963年和1972年分别凭《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 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文字充满戏剧张力和画面感,主张把历史看作可读的故事,自称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家”;她认为历史作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应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性写出清晰、有趣的历史。塔奇曼的作品是严谨学术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结合,并伴随着深刻的反思,拥有让读者着迷的魅力。
除两部普利策奖作品外,另有Bible and Sword、《齐默尔曼电报》、《骄傲之塔》、《远方之镜》、《历史的技艺》、《愚政进行曲》等作品。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致谢
开篇 危机
第一章 一个军官的成长
第二章 革命的访问者 中国,1911年
第三章 世界大战 圣米耶尔与山东
第四章 派驻北京 军阀年代,1920—1923年
第五章 “能干”团和蒋介石的崛起 1926—1929年
第六章 “酸醋乔” 1929—1935年
第七章 出任武官:中国最后的机会 1935—1937年
第八章 出任武官:中日战争 1937—1939年
第九章 仓促上阵 1939—1941年
第十章 “让我去哪我就去哪” 1941年12月—1942年2月
第十一章 “一顿狠揍” 1942年3月—5月
第十二章 受助者 1942年6月—10月
第十三章 “花生米跟我上了一条船” 1942年8月—1943年1月
第十四章 总统的政策 1943年1月—5月
第十五章 史迪威必须走 1943年6月—10月
第十六章 中国在开罗的一刻 1943年11月—12月
第十七章 回程 1943年12月—1944年7月
第十八章 “整个亚洲的命运岌岌可危” 1944年6月—9月
第十九章 “能干”的限度 1944年9月—11月
第二十章 “我们必须撤出——就现在” 1945—1946年
附录 1921年筑路:谈话录
参考文献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2015年由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美]巴巴拉·W·塔奇曼。
得书感谢您对《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