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引入复杂性理论,抓住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揭示了产业结构变革新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制度引致‘催化’创新—瓶颈突破(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涌现’创新—产业跨越发展”的研究思路,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行为,即以“产业链创新”的“催化”与“涌现”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最佳选择,并以此促进产业战略发展,突破带动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
作者张贵,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访问学者,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工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会长、河北省政协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专家咨询服务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南开大学特约研究员、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人选、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研究方向:京津冀区域经济、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创新驱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11部学术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获天津市第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集体)(2015)以及其他省市级以上学术成果奖6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 国内外有关创新和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
四 国内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五 本书研究的切入点
六 本书的创新点和主要观点
七 本书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第二章 部分国家和地区创新实践的综合现状分析
一 各国(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综合现状
二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比较
三 台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新竹科技园
四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现状分析
一 电子信息及其拓展产业
二 航天航空产业
三 装备制造产业
四 生物医药产业
五 新材料产业
六 新能源产业
七 节能环境保护产业
八 新能源汽车产业
九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复杂性理论下的产业链创新模型
一 产业链内涵与复杂性理论
二 产业链创新:一种复杂性适应系统
三 产业链创新模型建构
四 产业链创新催化路径
五 产业链创新涌现路径
六 结论
第五章 模块化视角下的生产链创新
一 模块化与生产链创新
二 模块化视角下的生产链形成与结构
三 模块化视角下的生产链创新模式及机制
四 产业链创新分析:以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五 结论
第六章 知识链创新与产业协同演进
一 知识链的形成与结构特征
二 知识链协同演进规律
三 演进博弈与知识链协同演进模型的构建
四 我国移动通信制造业演进阶段与知识链创新分析
五 结论
第七章 行政链、科技管理与绩效评价分析
一 行政链的复杂性与科技管理模式
二 我国科技管理演进与特点分析
三 我国科技管理的绩效评价
四 构建科技管理新模式及战略实施重点
五 结论
第八章 我国产业链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与分析
一 高新技术产业链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二 评价模型的构建
三 实证评价与比较
四 结论
第九章 公司治理与高新技术产业链创新
一 国内外公司治理及企业创新的现状分析
二 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
三 公司治理与创新关系的相关实证分析
四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设计
五 结论
第十章 创新、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一 创新、能力与企业内生性成长机理
二 企业内生成长的实证研究框架设计
三 企业内生成长实证研究结果与结论
四 结论
第十一章 国际因素与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
一 国际环境与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关联
二 国际贸易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三 外商直接投资新形势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四 结论
第十二章 部分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重点与创新模式
一 自主创新的总体部署、基本原则与分析思路
二 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体系、产业结点与创新模式
三 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产业结点及创新模式
四 航空航天产业体系、产业结点及创新模式
五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体系、产业结点与创新模式
第十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重点与建议
一 自主创新政策的重点
二 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三 自主创新的保障性措施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创新驱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链视角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张贵。
得书感谢您对《创新驱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链视角》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