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探讨沿边开放与区位区域的发展态势,以期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
内容简介
鉴于沿边开放战略对我国沿边地区空间地理的深远影响,本书以我国的沿边开放与区位演变为现实背景,分析影响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各层次发展政策,并探讨这片区域的发展态势,以期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因此,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该书的出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林文勋,历史学博士,现任云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9月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先后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1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10月晋升教授。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任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所长。2000年3月至2002年9月,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并兼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所长。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并兼历史系主任。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任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2005年12月至2009年2月,任云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其间,自2006年9月起兼任云南大学学科规划办公室主任。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任云南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2011年11月,在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2013年4月至今,云南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兼职有: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省史学会会长、云南省钱币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唐宋经济史、中国乡村社会史。先后入选云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等。曾获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奖章、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沿边开放、区位演变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机制的相关理论
一 我国的沿边开放与区位演变
(一)我国沿边开放的初始条件
(二)沿边开放过程中的区位演变
(三)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在沿边开放中的地位及其区位演变
二 区位演变过程中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叠加
(二)省级层面的发展政策
(三)对地区发展政策的反思
三 重新审视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态势:一个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
(一)基本概念:密度、距离与分割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密度”
(三)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距离”
(四)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分割”
四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机遇及其挑战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机遇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
一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的宏观环境
(一)东南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中国经济能量的加速溢出
(三)我国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
二 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地理的基本路径
(一)构建边缘增长中心,提升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密度
(二)构建沿边产业带,缩小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距离
(三)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弱化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分割
三 构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机制
(一)影响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因素
(二)影响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外生变量
(三)在一体化进程中重构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机制
四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的难点
(一)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需要的内生发展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及其毗邻区域的一体化仍然面临多重制约
第三章 互联互通、园区建设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区位再造
一 边界效应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位再造的基础条件
(一)边界屏蔽效应与边境地区区位特征的锁定
(二)开放条件下边界效应的转化与边境区位特征的演进
(三)以互联互通和园区建设创造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位再造的基础条件
二 开放进程中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毗邻区域一体化效应与经济集中趋势研判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毗邻区域一体化效应变化及评估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集中趋势判定
三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与毗邻国家的互联互通条件及其缺口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与毗邻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条件及其缺口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与毗邻国家的制度互联互通条件及其缺口
(三)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与毗邻国家的产业互联互通条件及其缺口
四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园区体系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园区体系及其发展现状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五 以互联互通和园区建设推动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位再造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增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功能
(二)更加强化制度与人文的非物理性互联互通建设,增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连接内外经济和人文关系的核心纽带作用
(三)以面向“两亚”的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互联互通,夯实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基础
(四)以制度改革和创新着力推进投资环境优化,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园区体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以综合保税区建设为突破口,拓展和完善“自贸区”功能
(六)以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深化跨国经济合作,促进滇西沿边地带新增长极形成
第四章 沿边发展的公共需求、政府行为与财政红利
一 沿边地区公共服务:需求、投入与缺口
(一)沿边地区公共服务需求存在类型和责任的特殊性
(二)沿边地区公共服务补助仅考虑面上的特殊性
(三)沿边地区公共服务缺口分析
二 沿边地区财政红利识别:基于财政投入效率测度与解释
(一)财政红利的理解
(二)财政红利模型与测度方法
(三)沿边地区财政红利测度与比较
三 地方财政制度对沿边地区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二)地方财政分权对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设计
(三)检验1:地方财政分权对沿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模型形式
(四)检验2:地方财政分权是否影响到财政支出对沿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五)检验3:地方财政分权对沿边经济的影响是否存在行为及特征依赖
(六)实证结论分析
四 评判与改革:释放沿边地区财政红利的财政制度改革
(一)沿边地区财政运行:一个结论性的评判
(二)释放沿边地区财政红利的财政制度改革
第五章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困境突破与路径研究
一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与地区发展
(一)人力资本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总量及其结构
(三)人力资本短缺及其结构失衡对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制约
二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化解人力资本短缺及其结构失衡的现有政策
(一)不发达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与经验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化解人力资本短缺及其结构失衡的政策措施
(三)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化解人力资本短缺及其结构失衡的政策反思
三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突破人力资本短缺与结构失衡的路径
(一)存量改进:就业机会与干中学
(二)流量增进:外部引进与农村转移
(三)结构突破:适宜性教育与本土职业技术培训
四 案例研究: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培训与家庭收入
(一)案例中村寨与家庭基本简介
(二)分教育类型的人均收入、家庭总收入与工作类型
(三)教育提升家庭收入的作用路径
五 构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生成及其聚集机制
(一)加大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和全面帮扶力度
(二)全面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强制性执行“一户一个职技生”的教育政策
(三)积极开展非正式教育与培训,加大农民科技及创业培训的力度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五)加快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发展
第六章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发展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一 普惠金融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发展逻辑:基于金融排斥视角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排斥与内生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普惠金融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内生发展机制
二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云南省普惠金融水平的测度:基于扩展的金融包容性指数(F-IFI)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综合判定
三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金融服务缺口及其形成原因:基于微观经济主体金融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农户群体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及缺口分析
(二)小微企业群体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及缺口分析
(三)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金融服务缺口形成的深层原因
四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基本思路与现实路径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二)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微观路径
(三)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中观路径
(四)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宏观路径
第七章 企业集聚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沿边产业带形成研究
一 企业集聚与沿边产业带形成的经济逻辑:企业套利空间的转换界限
(一)产业带形成的实质:资源、外部性与企业集聚
(二)沿边产业带形成的约束条件:边界与空间
(三)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区位再造:沿边产业带的兴起
二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企业集聚与沿边产业带形成的条件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企业集聚与沿边产业带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构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沿边产业带的条件
三 构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沿边产业带的可能性:制度与政策支撑
(一)国际合作组织与制度安排:GMS区域合作
(二)区域性贸易区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与沿边开发开放区建设
(三)促进滇西少数民族沿边地区企业集聚的投资贸易政策
四 政策环境、企业集聚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沿边产业带形成:模型设定与识别
(一)理论假设
(二)数据说明与识别
五 政策环境、企业集聚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沿边产业带形成:实证结果分析
(一)投资激励政策、企业投资动机与企业集聚的可能性
(二)投资环境、投资动机与企业集聚的可能性分析
六 企业集聚、沿边产业带建设与滇西少数民族沿边地区区位重塑
(一)企业集聚与沿边产业带建设:区位选择
(二)滇西少数民族沿边地区区位重塑:可能性及调整方向
第八章 研究结论、战略评估与对策要点
一 研究结论
二 战略评估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区间分析
(二)政策冲击下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
三 对策要点
附录8-1 1995—2012年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其各要素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后记
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以滇西边境地区为例是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林文勋。
得书感谢您对《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以滇西边境地区为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