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探讨公共艺术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公共艺术爱好者提供实用指导。
内容简介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是国内首次以综合性视野深入研究公共艺术的专著。本书从公共艺术的概念、特征、范畴、媒介和实践案例入手,在探讨公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明晰公共艺术的学科立场,阐释公共艺术的时代维度,强调公共艺术在观念与方法上的自觉意识。本书明确提出了“做什么样的公共艺术”“怎么做公共艺术”等重要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公共艺术与生活、公共艺术与大众的紧密联系,为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全书分为四章,围绕公共艺术是什么、公共艺术有什么特点、公共艺术有哪些方式、公共艺术究竟应该怎么做等核心问题展开,不仅涉及公共艺术的由来和定义、内涵和特性,还探讨了公共艺术的范围和媒介,以及具体的公共艺术案例和实践。本书无论是对初涉公共艺术的普通读者、艺术学生,还是对有经验的研究人员、艺术家、项目组织者,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书名为什么叫《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一方面,希望读者不要对本书产生概论、原理之类的误解;另一方面,代表了作者的一个重要主张,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技能、媒介、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这意味着,学习和理解公共艺术,最需要掌握的是它的观念和方法。公共艺术是多媒介的、综合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教育解决的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掌握某种具体的造型、设计、操作的技艺。在理论上,只要有了公共艺术思想的武装,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投身到公共艺术的实践之中。在此基础上,本书也主张:一切有志于艺术的人,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来实现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让艺术生活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公共艺术研究丛书
绪论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由来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什么是公共艺术
第三节 公共艺术的由来
第四节 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
一 城市雕塑概念出现的背景
二 城市雕塑与中国的城市化
三 对城市雕塑概念的认识和定义
四 对城市雕塑概念的理解
五 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第二章 公共艺术的内涵与特性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一 公共性和艺术的公共性
二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第三节 公共艺术的政治学
一 政治与艺术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 公共艺术与当代政治
三 艺术与权力和权利
四 公共艺术的权力与权利
五 公共艺术与区域场所的政治
第四节 公共艺术的社会学
一 公共艺术的社会学方法论
二 公共艺术时代艺术家的社会学转向
三 公共艺术的社会关怀和边缘视线
第五节 公共艺术的地域性和场域特定性
第三章 公共艺术的范围与媒介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非典型公共艺术
第三节 乡村公共艺术
一 乡村公共艺术的背景和由来
二 乡村公共艺术的类型和路径
三 乡村公共艺术的成就和问题
第四节 生态公共艺术
一 《新山海经》的启示: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二 “半截子气象塔”的启示:当代公共艺术的生态化趋向
三 对生态公共艺术的界定以及生态公共艺术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五节 陶瓷公共艺术
一 关于陶艺的公共性问题
二 传统陶艺的当代转化
第六节 灯光公共艺术
一 灯光艺术为什么能成为新一轮的城市时尚?
二 公共艺术―灯光艺术的文化归属
三 灯光艺术作为公共艺术在当下发展中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
第四章 公共艺术的实践与案例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口述:从《深圳人的一天》看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
一 《深圳人的一天》创作始末
二 谁是城市主人?公共艺术为谁服务?
三 “把雕塑家的作用降到零”
四 全社会一起创作公共艺术
五 为城市创造历史和故事
第三节 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演绎“山、水、人”的文化母题
第四节 “公共艺术在中国”深圳备忘录
一 认真交流和讨论了各自对于公共艺术的基本理解
二 公共艺术的功能也是讨论得十分热烈的问题
三 在公共艺术中,艺术家与公众的关系问题是公共艺术的突出问题
四 公共艺术的问题在当代中国还突出地表现为制度建设
五 在强调公共艺术的人文属性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六 如何界定公共空间,是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七 在讨论关于公共艺术的理论问题同时,也对当前许多以公共艺术名义出现的艺术感到不安
八 在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节 西坑村调查
一 背景
二 问题
三 西坑村概况
四 调查之一:知识界、艺术界网上调查
五 调查之二:西坑村居民现场问卷调查
六 结尾的话
第六节 锦江湿地的生态公共艺术实践
第七节 用公共艺术重建乡村美学
一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当代美学
二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参与的美学
三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在地的美学
四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生态的美学
五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生活的美学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是2022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作者孙振华。
得书感谢您对《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