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探讨公共艺术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公共艺术爱好者提供实用指导。

内容简介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是国内首次以综合性视野深入研究公共艺术的专著。本书从公共艺术的概念、特征、范畴、媒介和实践案例入手,在探讨公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明晰公共艺术的学科立场,阐释公共艺术的时代维度,强调公共艺术在观念与方法上的自觉意识。本书明确提出了“做什么样的公共艺术”“怎么做公共艺术”等重要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公共艺术与生活、公共艺术与大众的紧密联系,为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全书分为四章,围绕公共艺术是什么、公共艺术有什么特点、公共艺术有哪些方式、公共艺术究竟应该怎么做等核心问题展开,不仅涉及公共艺术的由来和定义、内涵和特性,还探讨了公共艺术的范围和媒介,以及具体的公共艺术案例和实践。本书无论是对初涉公共艺术的普通读者、艺术学生,还是对有经验的研究人员、艺术家、项目组织者,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书名为什么叫《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一方面,希望读者不要对本书产生概论、原理之类的误解;另一方面,代表了作者的一个重要主张,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技能、媒介、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这意味着,学习和理解公共艺术,最需要掌握的是它的观念和方法。公共艺术是多媒介的、综合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教育解决的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掌握某种具体的造型、设计、操作的技艺。在理论上,只要有了公共艺术思想的武装,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投身到公共艺术的实践之中。在此基础上,本书也主张:一切有志于艺术的人,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来实现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让艺术生活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公共艺术研究丛书

绪论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由来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什么是公共艺术

第三节 公共艺术的由来

第四节 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

一 城市雕塑概念出现的背景

二 城市雕塑与中国的城市化

三 对城市雕塑概念的认识和定义

四 对城市雕塑概念的理解

五 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第二章 公共艺术的内涵与特性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一 公共性和艺术的公共性

二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第三节 公共艺术的政治学

一 政治与艺术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 公共艺术与当代政治

三 艺术与权力和权利

四 公共艺术的权力与权利

五 公共艺术与区域场所的政治

第四节 公共艺术的社会学

一 公共艺术的社会学方法论

二 公共艺术时代艺术家的社会学转向

三 公共艺术的社会关怀和边缘视线

第五节 公共艺术的地域性和场域特定性

第三章 公共艺术的范围与媒介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非典型公共艺术

第三节 乡村公共艺术

一 乡村公共艺术的背景和由来

二 乡村公共艺术的类型和路径

三 乡村公共艺术的成就和问题

第四节 生态公共艺术

一 《新山海经》的启示: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二 “半截子气象塔”的启示:当代公共艺术的生态化趋向

三 对生态公共艺术的界定以及生态公共艺术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五节 陶瓷公共艺术

一 关于陶艺的公共性问题

二 传统陶艺的当代转化

第六节 灯光公共艺术

一 灯光艺术为什么能成为新一轮的城市时尚?

二 公共艺术―灯光艺术的文化归属

三 灯光艺术作为公共艺术在当下发展中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

第四章 公共艺术的实践与案例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口述:从《深圳人的一天》看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

一 《深圳人的一天》创作始末

二 谁是城市主人?公共艺术为谁服务?

三 “把雕塑家的作用降到零”

四 全社会一起创作公共艺术

五 为城市创造历史和故事

第三节 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演绎“山、水、人”的文化母题

第四节 “公共艺术在中国”深圳备忘录

一 认真交流和讨论了各自对于公共艺术的基本理解

二 公共艺术的功能也是讨论得十分热烈的问题

三 在公共艺术中,艺术家与公众的关系问题是公共艺术的突出问题

四 公共艺术的问题在当代中国还突出地表现为制度建设

五 在强调公共艺术的人文属性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六 如何界定公共空间,是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七 在讨论关于公共艺术的理论问题同时,也对当前许多以公共艺术名义出现的艺术感到不安

八 在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节 西坑村调查

一 背景

二 问题

三 西坑村概况

四 调查之一:知识界、艺术界网上调查

五 调查之二:西坑村居民现场问卷调查

六 结尾的话

第六节 锦江湿地的生态公共艺术实践

第七节 用公共艺术重建乡村美学

一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当代美学

二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参与的美学

三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在地的美学

四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生态的美学

五 21世纪的乡村美学是生活的美学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是2022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作者孙振华。

得书感谢您对《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们的未来与未来的我们:北京国际CG艺术双年展 电子书
本书作为双年展的作品集,收录了参展的70余位艺术家(团队)的数百幅作品,均为参展艺术家的得意之作,对于提升读者的审美水平、了解我国CG艺术的发展状况有很高的价值。
静止的艺术:静物摄影拍摄与后期教程 电子书
静物摄影是广大摄影爱好者最常拍摄的题材之一。静物摄影能很好地提升拍摄者布光、拍摄、后期的技术水准,而且对于拍摄者想象力也是个不小的考验。李楠的这本《静止的艺术——静物摄影拍摄与后期教程》根据他多年的商业静物拍摄与艺术摄影创作的经验,将静物拍摄技术与画意摄影艺术创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本书从最初的摄影器材、静物拍摄工具、构思的准备到前期拍摄以及后期调图等全流程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本书通过20余个典型的
品牌标志设计方法与应用 电子书
本书以商业设计为切入点,结合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介绍品牌标志的设计方法。本书的内容颠覆了人们对于品牌标志的常规理解,拆解品牌设计中关于标志设计的核心要素,还原品牌标志在市场中的真实作用,力求通过品牌标志设计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品牌赋能。本书以标志设计的思维转换、真实品牌设计案例分解和具体设计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帮助设计初学者解决实际问题,继而发挥更大的设计价值。本书适合品牌设计师、平面设计师阅读,也
“西琴”东渐与本土艺术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钢琴教育的传入与发展,深入系统地厘清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中国钢琴教育取得的成就,探讨它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向,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编以川北“王皮影”为个案研究,以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为主,从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结合川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运用“白描”手法力图再现川北“王皮影”的历史。
根植于人民的艺术 电子书
本书选取了力群速写的部分作品。作品时间范围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1世纪最初的十年,内容包含《鲁迅先生遗容》、一大批四十年代延安时期的速写作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到90年代的作品,展示那个欣欣向荣时代缩影。这些作品,是作者一生的记录,是他艺术创作之源,也是珍贵的表现当时社会历史形象的纪实。作者力群,中国版画第一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1966年,担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美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