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介绍媒介安全的特点,提出发展、完善我国媒介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内容简介

媒介安全是运用大众传媒战胜恐怖、恐慌和恐惧的非传统安全,分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群体安全三个层面。

本书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

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作者简介

作者何镇飚,浙江宁波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年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得主,宁波市学科带头人培育对象(传播学),宁波市教师,宁波市首届十大青年文化新星,宁波市社科工作者。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历史转折关头的明智选择——《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安全的跨学科研究逻辑

第一节 传统安全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新安全:非传统安全的国际研究

第三节 哲学与政治学领域的安全研究

第四节 心理学视野的安全及其研究

第五节 社会学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

第二章 传播学视野下的非传统安全

第一节 从战争宣传到人的安全

一、拉斯韦尔:政治学视角的不安全

二、李普曼的“虚拟”安全

三、施拉姆的传播安全观

四、议程设定——舆论背后的安全考量

第二节 传播带来安全:风险、危机与灾难中的大众传媒

第三节 反思与发展:传媒让我们更恐慌还是更安全?

一、安全背后的真相——阿什德的媒介安全观

二、话语研究——安全如何被话语建构

三、国内媒介安全研究的现状及批判

第三章 媒介安全的分析及层次

第一节 媒介安全的主体是媒介

第二节 媒介安全与媒介恐慌

一、媒介恐慌是由媒介安全缺失而引发的社会恐慌

二、媒介安全可以预防和制止媒介恐慌与社会恐慌

第三节 信息安全、产业安全与媒介生态

第四节 媒介安全的三个层次

一、国家安全层次

二、公共安全层次

三、群体安全层次

第四章 恐怖主义及其袭击与大众传媒

第一节 恐怖主义利用大众传媒影响社会舆论

第二节 缺乏媒介安全的大众传媒助长了恐怖行为

第三节 大众传媒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中的大众传媒

第一节 自然灾害面前的大众传播

第二节 大众传媒的环保理念传播与生态安全

第三节 大众传媒在生态安全中的难点与成因分析

第四节 健康传播是相对成熟的媒介安全分支

第五节 能源安全与媒介安全

第六节 粮食安全与媒介安全

一、粮食安全中的大众传播

二、大众传媒对粮食安全的作用

第七节 水安全与大众传播

第六章 金融危机、文化安全与媒介安全

第一节 金融危机与经济安全中的大众传媒

一、媒体预警功能,提前引起关注

二、设定危机议程,促使社会重视

三、有效避免恐慌,实现社会安全

第二节 信息安全、文化安全与媒介安全

一、信息安全与媒介安全

二、文化安全与媒介安全

第三节 特殊群体安全与媒介安全

一、大众传媒对残障人士发挥的安全功能——以听力障碍者为例

二、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发挥的安全功能

第四节 重大社会影响的犯罪行为与媒介安全

第七章 危机时代大众传媒的安全功能

第一节 功能论的兴起与传播学发展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三、施拉姆的功能学说

四、第五功能说

第二节 危机中的大众传播:安全功能的产生背景

第三节 大众传播传统功能中隐性化的安全功能

一、监视与安全

二、协调与安全

三、教育功能与安全

四、娱乐功能与安全

五、传统功能的安全实现

第四节 安全:四大传统功能之外的现代非传统功能

一、在危机的初始阶段,监测效果失灵,安全功能却继续发挥作用

二、娱乐功能让位于安全减压功能

三、新闻报道带来的安全感超越了协调与教育功能

第五节 大众传媒安全功能的非传统安全特性

一、设置安全议题

二、安全功能保障知情权

三、安全功能的一致性特征

四、安全功能的团结特征

五、安全功能的审查特征

总结

第八章 话语的安全和安全的话语

第一节 来自哲学的安全话语:福柯的安全话语观

一、福柯的话语研究及其方法意义

二、福柯的安全话语研究

三、福柯安全话语的当代应用

第二节 语言学:从批评性话语分析到媒介话语研究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批判话语分析研究

二、媒介话语与安全——费尔克拉夫的研究进路

三、媒介话语安全的应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

第三节 哥本哈根学派:作为安全话语实践的媒介安全

一、安全话语理论的提出

二、作为安全话语实践的非传统安全研究

第四节 传播学研究:作为安全的话语和媒介安全话语实践

一、大众传媒制造恐惧话语

二、大众传媒建构安全话语

三、媒介安全是媒介话语的非传统安全建构

第九章 消除媒介恐慌与失语的媒介安全模型

第一节 在恐慌与失语之间:媒介安全的模型分析

第二节 媒介恐慌:媒介夸大了现实风险

一、媒介恐慌的定义与表现

二、媒介恐慌的历史成因: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案例分析

三、媒介恐慌中的大众传播与社会——以英国疯牛病为例

四、媒介恐慌背后的利益博弈:美国的虚假警报

第三节 媒介失语:大众传媒在危机中的话语权丧失

一、媒介失语的定义

二、媒介失语的成因: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为例

三、媒介失语是实现媒介安全的手段么?

第十章 中美媒介安全比较 基于国内和美国的大学生问卷调查

第一节 基于问卷调查的中美媒介安全

一、媒介安全的调查综述

二、大学生对媒介安全的高度重视——两国调查的共性研究

三、美国大学生的媒介安全特征:反媒介恐慌倾向明显

四、中国大学生的媒介安全特征:较明确的反媒介失语倾向

六、媒介安全:媒介恐慌与媒介失语的消解之道

第二节 中美媒介安全偏向的文化成因考察

一、中美两国媒介安全的特点及其偏向

二、他们在害怕什么?美国媒介安全的媒介恐慌偏向及文化成因

三、我们为什么沉默?我国媒介安全的媒介失语偏向及其文化成因

第十一章 国外媒介安全及其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启示

第一节 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看美国的媒介安全

二、媒介安全与可靠委员会

三、公共安全与国土安全局

四、应急传播

五、美国媒介安全的启示

第二节 英国的媒介安全及其特点

一、英国媒介安全的历史

二、PCC——英国媒介安全的特色

四、新闻自由与英国媒介安全

第三节 日本的媒介安全及其特点

一、日本的媒介安全历史

二、日本媒介安全的特点:四种权力规范模式

第十二章 我国媒介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我国媒介安全的现状与特征

一、媒介安全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公开条例成为媒介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不同的大众传媒的媒介安全特性不同,应因地制宜,合理应用

第二节 我国媒介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媒介失语现象严重

二、存在一定程度的媒介恐慌

三、媒介安全法律法规滞后

四、媒介从业人员相关责任、素质与知识匮乏

五、公民媒介安全素养有待提高

第三节 我国媒介安全的发展对策

一、要把媒介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二、出台建构媒介安全的政策法规

三、健全媒介安全的监测预警体系

四、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用真实、及时的报道应对恐慌

五、加强媒介安全的行业自律与人员培训

六、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培育公众媒介安全能力

结论 大众传媒应让人类更安全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是2011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何镇飚。

得书感谢您对《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媒介批评:理论方法 电子书
作为大众传播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媒介批评”研究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本书内容以便有益于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研究与教学及实践的良性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第十二期) 电子书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十二期。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第七期) 电子书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七期。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第九期) 电子书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九期。
企业信息安全建设之道(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丛书) 电子书
本书凝结了作者多年的企业安全建设、管理和运营的经验,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企业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