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

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保护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重大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的主体部分,在理论上提出了“生生遗续”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代表性概念。

在绪论中,首席专家提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崇高性”概念,凸显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观,并与西方文化遗产的“纪念碑性”进行对话。

上编主要从遗产体系的知识构成形制,包括文化遗产的生成原理、文化传统与文化传承、“礼”之体与“仪”之用、乡土知识与家园遗产、遗产与博物学谱系等。

下编围绕“生生遗续”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纲要展开论述,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生命之活态遗产的身体践行、生态之写于水上的文化遗产、生养之文化遗产的养育制度、生计之美味“大羊”尚可馔享、生产之形制工作工具与功名、生业之以生为业的世俗神圣。

在结论部分,将中国文化遗产的“崇高性”与“中华本草学与生命本体”相互呼应,突出我国文化遗产的体系的生生不息,体现“天人合一”的崇高性,并以关照生命本体为践行原则和实现手段。

作者简介

作者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特聘项目博士生指导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艺术遗产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文学与仪式》《遗产:反思与阐释》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绪言 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崇高性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文化遗产体系之“知识考古”

第二章 文化传统与文化传承

第三章 “礼”之体与“仪”之用

第四章 乡土知识与家园遗产

第五章 文化遗产之博物学知识谱系

第六章 置身于距离中的美景

下编

绪论 生生遗续 代代相传

第一章 生命之活态遗产的身体践行

第二章 生态之写于水上的文化遗产

第三章 生养之文化遗产的养育制度

第四章 生计之美味“大羊”尚可馔享

第五章 生产之形制工作工具与功

第六章 生业之以生为业的世俗神圣

代结语 中华本草与生命本体

参考文献

后记

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兆荣。

得书感谢您对《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北京市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构建 电子书
本书在调研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研究提出从政府主导、相互协作、专业支撑与社会参与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心理援助阶段性特点构建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并从心理预防及应急准备、应急心理干预及心理重建三方面具体实施。
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多维度研究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即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当代新出现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苏共意识形态的终结及其原因等维度,对当代国外意识形态从实践到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从类型到结构、从特征到功能、从存在方式到传播方式、从形成机制到作用机制、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挑战与启迪,并对我国社会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电子书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
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的智慧——逻辑学、语言学、哲学三维解析 电子书
公孙龙是战国后期著名的逻辑学家和辩士,其著作《公孙龙子》是先秦名辩学派至今尚存的唯一完整文献。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立足于《公孙龙子》六篇文本,进行详细校注、今译、英译和注疏,重新整理和编排顺序,并运用文史互证等方法,探求公孙龙思想发展的轨迹,以重建公孙龙的思想体系。下编将公孙龙的思想分为逻辑学、语言学和一般哲学,分别结合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欧陆语言分析哲学和西方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和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历史与现状(上下册) 电子书
本书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